仔猪腹泻是养猪场的常见病,亦是一种典型的多因素性疾病,同时该病是目前最严重的仔猪疾病之一,是导致仔猪成活率降低、生产性能下降、生长缓慢或停滞的不可忽视的因素。据报道我国仔猪腹泻全年平均率为46.5%,2001年贵州省仔猪泻发病率为54.8%1〕,给养猪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为了控制我国仔猪腹泻的发生,本文对仔猪腹泻病因进行了综合性分析,提出了防治措施,为我国养猪业发展提供资料。
1 病因
1.1 非病原性原因
由饲料、环境、应激及动物机体(包括母猪及仔猪)非病原性因素引起的仔猪腹泻,此类型腹泻多发生在断奶仔猪〔2〕,大多表现以下特点:仔猪发病后体温正常,后期偏低;粪便呈稀状,不成形,混有大量未被消化的饲料,无脱落的黏膜、无血块,无腥臭味。
1.1.1 仔猪因素。
(1)品种来源方面:一般情况下,中国地方猪耐粗饲、抵抗力强,仔猪腹泻发生率低,而外国纯瘦肉型和杂交品种抗逆性相对较差,仔猪腹泻的发病率相对较高〔3〕。(2)仔猪免疫系统发育不全:未断奶的仔猪靠初乳中的抗体(母源抗体)获得保护,以被动免疫为主,断奶后即切断了被动免疫的来源,而主动免疫尤其是特异性免疫系统功能还未完全有效地建立起来,免疫能力尚未健全,极易感染疾病〔4〕。(3)仔猪消化系统发育不完善:仔猪的消化器官在出生时虽已形成,但结构及机能尚不完善,仔猪消化器官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容积很小,仔猪断奶后消化系统发生明显变化。主要表现在小肠绒毛萎缩、脱落等引起仔猪腹泻明显;消化酶分泌少且活性低,导致仔猪对非乳饲料蛋白的利用率低,从而发生腹泻;胃酸分泌不足,断奶仔猪胃底腺不发达,壁细胞分泌盐酸能力弱,由于胃酸分泌不足,胃内pH值升高,对饲料中蛋白质(尤其是植物性蛋白)的消化吸收能力有限,未被消化的蛋白质进入大肠,在致病菌的作用下发生腐败、分解,刺激肠壁,从而造成胃肠机能紊乱,引起仔猪腹泻〔5〕。(4)仔猪胃肠道菌群改变:哺乳仔猪消化道微生态菌群主要是乳酸菌,它定植在胃肠黏膜表面,对胃肠黏膜起保护作用,有效地防止消化系统紊乱。乳酸菌适宜在酸性环境中生长繁殖,仔猪断奶后胃内pH值升高,不利于乳酸菌生长,乳酸菌数量减少,导致致病性大肠杆菌等大量繁殖,进而引发腹泻〔6〕。(5)体温调节能力不健全:初生仔猪调节体温的神经中枢未发育完善,仔猪出生20d内体温受环境温度变化影响较大,当外界环境温度比体温低很多时,仔猪的体温会迅速下降,仔猪代谢减弱,导致机体免疫抵抗力降低,容易诱发多种疾病。
1.1.2 母猪因素。
(1)母猪产后无乳或乳汁较少,仔猪不能及时吃到初乳来获取被动性免疫,使仔猪非特异性免疫机能减弱而容易感染病原导致腹泻〔7〕。(2)妊娠母猪营养不良,尤其在妊娠后期,饲料中蛋白质、维生素和某些微量元素缺乏均可影响胎儿发育,进而引起仔猪出生后发育不良和抵抗力下降,易受病原微生物侵害而引发仔猪腹泻。(3)母猪患乳腺炎,引起乳汁变质从而导致仔猪腹泻。(4)母猪在哺乳期内发情,食欲下降,乳汁成分发生变化而引起仔猪腹泻。
1.1.3 饲料及营养因素。
(1)营养物质的缺乏。仔猪缺乏维生素,如维生素E、B族、叶酸、烟酸等,缺乏微量元素如锌、硒、铁、铜或其它必需的营养物质,导致仔猪抵抗力下降而出现腹泻〔8〕。(2)日粮的过敏反应。仔猪胃肠黏膜存在大量的淋巴组织,通过体液和细胞免疫对抗进入胃肠道的抗原。仔猪由于消化道及其酶系统未发育健全,在采食饲料时,饲料中的抗原物质(如豆粕中的球蛋白)可激发系统的免疫反应,引发仔猪发生细胞介导的超敏反应,造成肠道内绒毛萎缩脱落、隐窝增生、营养物质吸收不良,进而引起腹泻。同时由于肠道组织的损伤诱发感染病原微生物,加剧了腹泻病程。(3)仔猪饲料配比不合理。仔猪日粮中植物蛋白含量过高,不使用动物性蛋白原料或用量低,植物蛋白熟化质量不佳,其中含有的抗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可以抑制消化道中蛋白酶活性,导致仔猪消化不良,引发腹泻;粗纤维含量过高,会使仔猪胃肠道受到机械性损伤而成为腹泻诱因;饲料中的电解质不平衡也易导致仔猪腹泻〔9〕。同时日粮pH值过高,导致
仔猪胃肠道pH值下降,有害菌群容易滋生,大量水分被重新吸入肠道内排出,进而导致仔猪腹。
(4)营养物质中毒,主要是化学物质引起胃肠炎,从而引起腹泻。如饲料混合不均匀;矿物元素的粉碎粒度太粗;预混料加量过多;有的用户超量加用预混料或微量元素、食盐等,均可引起中毒,造成消化道损伤;维生素及微量元素不平衡或缺乏,氨基酸不平衡,电解质不平衡,引起渗透压改变,酸碱平衡、水盐代谢失调,致使肠道菌群平衡失调,导致仔猪腹泻。
1.1.4 应激因素。
仔猪神经内分泌系统还没有发育完善,机体自身调节能力差,应激因素的刺激会导致仔猪的机体抵抗力下降和消化机能紊乱。仔猪对各种应激因素如断奶后母仔分离、并窝、饲养密度、猪舍内温湿度剧烈变化、食物变化、激烈哄赶、捉拿等非常敏感,产生一系列应激反应,导致采食量下降、消化不良进而引起腹泻。最严重的应激是仔猪日粮从液态的母乳变为固体饲料,由于断乳应激造成内分泌紊乱而引起肠道损伤,使胃肠酶的水平和吸收力下降,食物以腹泻形式排出。
1.1.5 饲养管理因素。
(1)圈舍消毒不严、清洁卫生差:特别在前批仔猪发生过腹泻的产房未严格消毒,病原微生物易大量繁殖,造成病原性腹泻。有些用户购买的仔猪是几个种猪场或者多家散养户的猪放养在一起,更易传染疾病和产生应激。(2)
补饲不及时:仔猪补饲方案不合理或补饲不及时,造成仔猪消化道适应性差,断奶后不能适应日粮的变化,出现断奶后腹泻。
1.2 病原性原因
由病原微生物的侵害引起仔猪腹泻,常见的有细菌性腹泻、病毒性腹泻和寄生虫性腹泻等。一般情况下,病原体诱发的仔猪腹泻多在母源抗体消退时发生。
1.2.1 细菌性病原。
(1)大肠埃希氏菌:大肠埃希氏菌能引起仔猪多种腹泻病症,包括仔猪黄痢、仔猪白痢、仔猪水肿病等。①仔猪黄痢:主要发生于1周龄以内的仔猪,以1~3日龄最为常见,以排黄色或黄白色糊状粪便为特征。②仔猪白痢:多发生于10~30日龄的仔猪,1月龄以上较少发生,以排白色、灰白色粥样粪便或糊状粪便为特征。③仔猪水肿病:多发生于40日龄左右的仔猪,在发病初期常表现腹泻症状,约1d后出现神经症状,病猪四肢运动障碍,后躯无力,摇摆和共济失调;病猪常见脸部、眼睑水肿,重者延至颜面、颈部、头部变胖。(2)沙门氏菌:由沙门氏菌引发的仔猪副伤寒,导致仔猪传染性腹泻。仔猪副伤寒由猪霍乱沙门氏菌和猪伤寒沙门氏菌引起的仔猪传染病,主要侵害1~4月龄的仔猪,常发生于阴湿多雨季节。多因饲养密度大、环境卫生差、各种应激、营养障碍等因素诱发本病。急性型呈败血症变化,体温升高(41~42℃),呈黄褐、灰绿或黑褐色糊状或水样腹泻,恶臭,四肢、腹下有出血点和斑;亚急性或慢性型表现为肠炎、消瘦,顽固性下痢,粪便恶臭,有时带血。(3)C型产气荚膜梭状芽孢杆菌:仔猪红痢是C型产气荚膜魏氏梭菌外毒素引起的新生仔猪的一种肠毒血症。该病在3日龄的仔猪发病最为普遍,最早可出现在出生后12h内,很少造成1周龄以上的仔猪发病。其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由急性病例发展为出血性肠炎,伴有会阴部被粪便污染,仔猪迅速消瘦,勉强运动,直肠温度降至35℃,腹部死亡前变黑。(4)细胞内劳森氏菌:猪增生性肠炎也称细胞内劳森氏病,是由细胞内劳森氏菌引起的,3~20周龄生长育肥猪易感,引起“猪增生性肠炎”。临床表现为慢性间歇性下痢或急性出血性下痢,排焦油样黑色粪便或血便,感染猪生长速度明显下降,断奶2月龄的仔猪及种猪也可感染〔10〕。(5)猪痢疾密螺旋体:由猪痢疾蛇型螺旋体引起的猪痢疾是一种严重的肠道传染病。猪痢疾密螺旋体主要侵害大肠,引起肠黏膜出血性炎症,7~12周龄猪发病率最高。病猪表现为食欲废绝和剧烈下痢,严重者发生喷射状水泻,带有血液、血块或黏液。随病程的发展,粪便混有脱落的黏膜或纤维素渗出物的碎片,味腥臭,色灰色或黄色,迅速消瘦,最后脱水衰竭死亡。
1.2.2 病毒性病原。
(1)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猪传染性胃肠炎是由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胃肠道传染病。发病猪出现厌食、呕吐、严重腹泻和脱水症状。各种年龄的猪都可发生,10日龄以内仔猪病死率接近100%,5周龄以上仔猪的死亡率很低,成年猪感染后几乎没有死亡,但严重影响猪的增重和降低饲料报酬〔11〕。(2)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猪流行性腹泻是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引起的猪的一种高度接触性肠道传染病。病毒可在猪群中持续存在,各种年龄的猪都易感。哺乳仔猪、保育猪和育肥猪的发病率可达100%,哺乳仔猪的死亡率平均为50%。母猪发病率在15%~90%。本病主要发生于冬季。临床症状为呕吐、水样腹泻,粪呈灰黄色或灰色,脱水,不食。1周龄内的哺乳仔猪于腹泻后2~4d内因脱水而死亡。(3)猪伪狂犬病病毒:猪伪狂犬病病毒可引起2周龄以内的哺乳仔猪顽固性腹泻,有的可见呼吸困难,呈腹式呼吸,继而出现神经症状,发抖、共济失调、后躯麻痹、倒地呈游泳状,最后衰竭而死。怀孕母猪无论是头胎母猪还是经产母猪都可发生流产、产死胎或木乃伊胎儿。该病没有严格的季节性,但以寒冷季节即冬末春初多发。(4)猪圆环病毒:猪圆环病毒(PCV)分为PCV 1和PCV 2两种基因型,PCV1对猪无致病性,PCV 2可引起猪断奶后多系统消耗综合征。该病以仔猪发病常见,主要侵害5~16周龄的仔猪,引起仔猪渐进性消瘦、呼吸急促或困难、腹泻、贫血和全身淋巴结肿大,引起免疫抑制,同时引起其他病原的继发感染,导致断奶后与生长期的猪生长迟缓〔12〕。(5)猪瘟病毒:猪瘟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发热、接触性传染病。不同年龄、性别、品种的猪和野猪都易感,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慢性猪瘟常见病猪有便秘和腹泻交替的症状,所排稀粪为黄色油状黏性粪便,同时在腹部、四肢内侧、会阴处常出现如米粒或针尖大小的紫红色出血点。个别仔猪会出现神经症状,痉挛、抽搐死亡。
感染的母猪也可以经胎盘垂直感染胎儿,产生弱仔猪、死胎、木乃伊胎等。(6)猪轮状病毒:由猪轮状病毒引起的猪轮状病毒病是一种以腹泻为特征的传染性人畜共患病,多发于寒冷潮湿的季节。主要侵害8周龄以内的仔猪,临床特征为精神委顿、呕吐、腹泻、脱水,粪便呈黄色或黑色水样或糊状,3~7d后脱水、消瘦,死亡率10%~30%。(7)猪肠道病毒:普通饲养猪群普遍存在猪肠道病毒,污染非常严重,但一般无临床表现或散发,较少出现暴发。猪是猪肠道病毒唯一宿主,各年龄均易感,多为散发。除了能引起腹泻外,该病还有多种不同的临床表现,包括猪脑脊髓灰质炎、生殖障碍、肺炎、皮肤损伤、心包炎和心肌炎等〔13〕。
1.2.3 寄生虫性病原:
一般胃肠道寄生虫如球虫、鞭毛虫、毛圆线虫和蛔虫等都能够引起腹泻,并可伴随猪的一生。(1)弓形虫:我国猪弓形虫病分布十分广泛,且各地猪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均很高,发病率可高达60%以上,病死率可高达64%。10~50kg的仔猪发病尤为严重。多呈急性经过,急性弓形虫病潜伏期短,一般3~7d,病猪突然废食,体温升高至41℃以上,呈稽留热维持3~7d。精神迟钝,食欲减少甚至废绝,表现为便秘或腹泻,粪便常带黏液或血液。病猪耐过急性期后,体温下降,食欲逐渐恢复,但生长缓慢,变为僵猪,并长期带毒。
(2)猪球虫病:猪球虫病是一种由艾美耳属和等孢属球虫引起的仔猪消化道疾病,表现为腹泻、消瘦及发育受阻。多见于仔猪,可引起仔猪严重的消化道疾病。成年猪多为带虫者(3)结肠小袋纤毛虫:结肠小袋纤毛虫能引起人畜共患的结肠小袋虫病,病原主要寄生于结肠,一般情况下,本病不表现临床症状,但宿主消化功能紊乱、抵抗力下降特别是并发细菌感染时,可造成溃疡性肠炎。病猪精神沉郁,食欲减退,腹泻,便秘恶臭,多带黏液和血。仔猪发病较严重,可在2~3内死亡。(4)猪隐孢子虫:猪隐孢子虫病流行广泛,不受季节和地域的限制。猪隐孢子虫感染不仅在饲养条件比较差的散养猪普遍存在,而且在集约化猪场也有较高的感染率。在寒冷季节和高温季节,猪场均有隐孢子虫流行。感染猪群主要集中在1~6月龄的断奶仔猪和育肥猪,主要症状为精神沉郁、厌食、腹泻、呕吐,粪便带有大量纤维素,有时含血。随着病程延长,病猪生长发育停滞,极度消瘦。(5)食道口线虫:由食道口属的多种线虫寄生于猪结肠引起的线虫病,各年龄段猪均能感染,严重感染时可引起结肠炎,又称结
节虫病。患猪表现为腹部疼痛,厌食,拉稀,日渐消瘦和贫血。(6)毛尾线虫:毛尾线虫寄生于猪的大肠引起毛尾线虫病,又称鞭虫病。本病主要感染幼畜,1.5月龄的猪即可检出虫卵,4月龄的猪感染率和感染强度急剧增高。严重感染时,食欲减退、瘦、贫血、腹泻,死前数日排水样血色便,带有黏液,病变局限于盲肠和结肠。(7)类圆线虫:类圆线虫寄生于猪小肠,特别是十二指肠黏膜,主要在幼畜中流行,出生后即可感染,尤其侵害3~4周龄的仔猪。在夏季和雨季畜舍潮湿时,流行特别普遍。大量虫体寄生于肠道时,引起卡他性肠炎、糜烂性溃疡,表现为消化不良、贫血、食欲减退、腹泻等症状。仔猪呈现顽固性腹泻,病程一般15~30d,发育严重受阻,3~4周龄的仔猪病情严重,死亡率可达50%。(8)姜片吸虫:由布氏姜片吸虫寄生于猪小肠引起的姜片吸虫病主要流行于长江流域及以南各省,是一种严重危害儿童健康及仔猪生长发育的人畜共患病。用水生植物喂猪的猪场多有本病发生,幼猪断奶后1~2个月就会受到感染。主要表现为贫血、腹泻、消瘦、被毛粗乱等症状。(9)肝片吸虫:肝片吸虫寄生于猪的肝脏、胆管,由于中间宿主的生活习性,肝片吸虫病主要发生于夏、秋两季。各年龄段猪均能感染。仔猪、体质瘦弱的猪感染后多表现为急性型症状,这些病猪严重感染后突然死亡,病初表现体温升高、贫血、腹泻、食欲减少等症状,几天内死亡;多数成年猪感染后呈慢性经过,体温正常,病猪进行性消瘦、食欲和精神不振、腹泻和便秘交替出现。(10)华支睾吸虫:华支睾吸虫寄生于猪的肝、胆管及胆囊,是一种人畜共患病。猪感染后一般无急性发作,多呈慢性经过。虫体大量寄生时,病猪食欲减退、消瘦、腹泻、浮肿、腹水、贫血等,病程较长,多因并发其他疾病而死亡。(11)拟腹碟吸虫:拟腹碟吸虫寄生于猪的盲肠和结肠,严重感染的猪群普遍消瘦、贫血、腹泻、生长受阻,母猪产仔率下降,在结肠和盲肠的寄生局部黏膜上出现明显的炎症。(12)伪裸头绦虫:伪裸头绦虫寄生于猪小肠。轻度感染的猪无症状,严重感染时被毛无光泽,生长发育受阻,消瘦,甚至引起肠阻塞,或有阵发性腹痛、腹泻、呕吐、厌食等症状。(13)大棘头虫:大棘头虫病是由蛭形巨吻棘头虫寄生于猪小肠而引起的,在我国分布广,呈地方性流行,8~10月龄的猪感染率高达60%~80%,感染季节与金龟子
的活动季节一致。感染病猪食欲减退、下痢、粪便带血、腹痛,症状严重时常出现体温升高、食物废绝、卧地不起,以死亡告终。
2 防治
2.1 加强饲养管理,减少应激
搞好环境卫生,减少细菌病的侵入。门前设消毒池,空舍做好清洗、消毒工作。定期做好厂区消毒和栋舍内带畜消毒。产前对产仔栏彻底清洗、消毒,同时对母猪乳房、腹部、外阴等擦洗,保证仔猪吃上初乳。对有寄生虫病的地区做好定期驱虫,防止通过母猪传染虫体。饲养管理人员,冬季做好保温工作,夏季做好降温工作,尤其是在晚秋至早春之间的寒冷季节,圈舍要保持一定的温度、合理的光照和适宜的密度。喂以全价的饲料,提高机体的抵抗力。
2.2 做好断奶关
断奶仔猪尽量减少刺激,断奶后7~10d内仍保持用哺乳料,断奶前后饲料投喂量不要太多或突然增加,应循序渐进,饲喂饲料尽量一致。转群时期,尽量减少不良刺激,先减食、充足饮水,水中可加口服补液盐数天。饲料上,选用优质原料,配制平衡合理的日粮,提高饲料可消化性和可利用率。适当增加日粮中纤维和乳糖,可以抑制病原菌的生长,同时促进乳酸菌的增殖。同时,由于消化功能不足,饲料中加入酶制剂益生素等营养性添加剂及特定的抗生素以预防仔猪下痢。
2.3 发病后及时治疗
根据猪发病的临床症状,分析判断出是由饲料造成还是疾病造成的。由饲料造成的,停止使用饲料,饥饿12h后饮葡萄糖盐水,调整饲料各原料的配比;由疾病造成的,通过兽医诊断对症下药,及时隔离治疗。
2.4 做好免疫接种
大多数仔猪腹泻病用药物防治常常达不到理想的效果,所以必须使用疫苗做免疫预防。对于传染性因素引起的腹泻,可有选择地对仔猪进行免疫。针对病毒性疾病,免疫接种可以说是较为有效的预防病毒性疾病的措施。每年的秋季给妊娠后期的母猪在后海穴注射传染性胃肠炎和流行性腹泻疫苗。
2.5 加强猪场检疫,做好隔离消毒工作
饲养场在实行封闭管理的同时,建立定期消毒制度,实施隔离和消毒工作。生猪交易市场、屠宰场、肉类加工场、农贸市场等都要建立消毒制度,指定专业人员负责实施消毒工作,并建立消毒档案,确保消毒效果。对猪场等相关污染场所的杂物、垫料、污物进行集中无害化处理。进入场内的工作人员要进行紫外线消毒,进出场的车辆要经大门处的消毒池彻底消毒。定期对猪舍、场地、用具、饮水等消毒。
2.6 做好药物预防及定期驱虫
对于细菌性腹泻,很多抗生素和磺胺类对其都有效,仔猪刚发病时用此类药预防感染效果较好,但要注意耐药性的产生,也要考虑仔猪消化系统不健全的因素。对于病毒性腹泻,现阶段没有较好的预防办法〔14〕,但可以用收敛止泻剂、口服补液盐等对症治疗,防止继发细菌感染。对于寄生虫疾病,应做好定期驱虫,消灭感染源;对粪便进行生物热处理,切断传染源。
3 小结
为了提高养猪业经济效益、降低养殖疾病成本,在仔猪饲养管理中应从多方面入手,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做好饲养管理,通过合理配制日粮和制定良好的免疫预防等,使仔猪腹泻得到良好预防和控制。
(贵州省畜牧兽医研究所 ,姜玲玲 史开志 周思旋 余 波 尚以顺贵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