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实践中很多养禽场(户)在消毒过程中存在着盲目性,致使消毒效果不理想,导致家禽的疾病时有发生。多年来,笔者对黑龙江省部分地区(双城市、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绥化市、鸡西市等)养禽场(户)的消毒情况进行了调查。为了更好地促进黑龙江省养禽业的健康发展,让养殖户正确认识消毒,充分发挥出消毒的效果,现把养禽生产实践中存在的消毒问题及其解决办法介绍如下。
1消毒方法不全面
一般情况下对禽的消毒方法有三种:带禽(喷雾)消毒、饮水消毒、环境消毒。这三种消毒方法可分别切断不同病原的传播途径,相互不能代替。带禽(喷雾)消毒可杀灭空气中、禽体表、地面及禽舍墙壁等处的病原体,对预防呼吸道疾病很有意义;饮水消毒指对饮水进行消毒,可杀灭饮水中的病原体及净化肠道,对预防肠道疾病意义较大;环境消毒包括对禽场地面、门口过道及运输车(料车、粪车)等的消毒。许多养禽户(尤其是蛋鸡户)认为“经常给鸡饮消毒液鸡就不得病”。其实饮水消毒操作方法科学合理,可以减少肠道疾病的发生,但对呼吸道疾病无预防作用,必须通过带鸡消毒来实现。因此,鸡场应同时采用上述三种方法,才能充分发挥消毒效果。
2消毒不勤
2.1带禽消毒
育雏期一般第3周以后才可带禽消毒(过早不但影响舍温,而且如果前2周防疫做得不周密会影响早期防疫),每2~3d消毒1次;育成期宜4~5d消毒1次;产蛋期宜1周消毒1次;发生疫情时每天消毒1次。注意疫苗接种前后2~3d不可带禽消毒。
2.2饮水消毒
育雏期最好第3天以后开始做饮水消毒(过早不利雏鸡肠道菌群平衡的建立,而且影响早期防疫)。饮水消毒有两方面含义:第一,防止通过饮水传播疾病。这样的消毒一般使用卤素类消毒液,如漂白粉、氯制剂等。使用氯制剂应按照消毒液说明书上要求的饮水消毒浓度比的上限来配制,这样浓度的消毒水可连续饮用。第二,净化肠道。一般每周饮1~2次,每次2~3h即可,浓度按照消毒液说明书上要求的饮水消毒的浓度比的下限来配制(如标“饮水消毒1∶1000~2000”,可用1∶1000来净化肠道每周饮1~2次;用1∶2000来进行饮水消毒可连续饮用)。注意饮水消毒在防疫前后3d和防疫当天(共7d)及在用治疗药时不要进行。
3消毒液选择不当
3.1消毒液的使用过于单一
总用一种消毒液容易使病原菌产生耐药性,同一批鸡应选择2~3种消毒液交替使用。注意是选择不同成分的消毒液,而不是不同商品名的,因为市面上销售的消毒液很多是同药异名。
3.2消毒液的选择无针对性
不同的消毒液对不同的病原体的敏感性不同,一般情况下,病毒对含碘、含溴、含过氧乙酸的消毒液比较敏感;细菌对含双链季铵盐类的消毒液比较敏感,而对病毒效果不佳。因此,在病毒多发的季节或鸡生长阶段(如冬春季、肉鸡30日龄以后)应用含碘、含溴的消毒液,而细菌病高发时期(如夏季、肉鸡30日龄以前)多应用含双链季铵盐类的消毒液。
4忽视了影响消毒的因素
4.1温度
一般情况下,消毒液温度高可增强消毒效果。经试验证明,消毒液温度每提高10℃,杀菌效力增加1倍,但配制消毒液的水温应不超过45℃。另外,在进舍前熏蒸消毒时需将舍温提高到20℃以上,这样才有较好的效果,否则效果不佳;舍温低于16℃时消毒无效果。
4.2时间
喷雾消毒,一般在中午温暖时或夜间熄灯后进行。另外消毒后需要停留一段时间,消毒才会有作用,如熏蒸消毒需24h,用具消毒时需要对用具浸泡一段时间等。
4.3消毒液的浓度和剂量
消毒液浓度并不是越高越好,浓度过高一是浪费,二是腐蚀设备,另外还可能对鸡造成危害;有些消毒液浓度过高反而会使消毒效果下降。消毒液用量方面,在喷雾消毒时按30mL/m3用量为宜,太大会导致舍内过湿,用量小又达不到消毒效果。一般应灵活掌握,在鸡群发病、育雏前期、温暖天气时应适当加大用量,而天气冷、肉鸡育雏后期时用量应减少。
4.4污物或残料
污物、灰尘、残料(如蛋白质)等都会影响消毒液的消毒效果,尤其是在进雏前,对育雏用具进行消毒时,一定要先清洗再消毒,不能清洗消毒一步完成。否则污物或残料会严重影响消毒效果,使消毒不彻底,对抵抗力弱的雏鸡来说会有很大的威胁。
(黑龙江职业学院,李金岭,聂明达,徐静,宓宪伟,宋艳华,王丽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