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丹毒是主要发生于猪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由猪丹毒杆菌引起,属于细胞内寄生、革兰氏阳性菌。急性型呈败血症;亚急性型在皮肤上出现不规则的紫红色疹块,俗称“打火印”;慢性则主要侵害心内膜炎和关节炎。偶见于其他家畜。其主要特征为高热、急性败血症、皮肤疹块(亚急性)、慢性疣状心内膜炎及皮肤坏死与多发性非化脓性关节炎(慢性)。以急性败血症和亚急性皮肤型多见,目前集约化养猪场比较少见,但仍未完全控制,多见于家庭养殖中防疫不规律的个别猪只。
1发病情况
2013年3月,华亭县河西乡某养殖户饲养的23头生产母猪,其中一个圈内的3头猪首先出现不愿走动,躺卧在地,不食,结膜充血,眼睛清亮,粪干,附有黏液,继而在颈部、背部、腹部及大腿内侧出现“打火印”,略突出于皮肤,初步诊断为皮肤型猪丹毒。
2临床症状
病情较轻,发病2天内在身体不同部位,尤其在颈部、背部、腹部及大腿内侧出现界限明显的、不规则的红斑,略突出于皮肤,大小不等,约一至数厘米,数量从几个到数十个不等,触诊有热感,指压褪色,俗称“打火印”,个别严重者可以覆盖整个猪体表皮肤,俗称“大红袍”,干燥后形成痂皮,随着猪的康复逐步脱落。病猪口渴,便秘,体温高。由于呈亚急性过程,死亡率低。个别猪转变成慢性型,主要表现为关节炎型,常见于腕关节、跗关节和髋关节炎性肿胀,痛感明显,从而导致关节变形,呈现跛行或卧地不起,一般食欲正常,最终衰竭而死。心内膜炎型主要表现消瘦,贫血、喜卧,强行驱赶,全身摇晃,呼吸急促,常因心肌麻痹而死亡。
3病理变化
疹块型以皮肤疹块为特征。内脏病变基本与败血型相似,但较轻微,有的甚至肉眼观察不明显。偶见全身淋巴结肿大,心外膜有大量出血点;在心瓣膜有疣性心内膜炎变化;肝脏瘀血;肾脏表面有散在白斑;脾脏呈暗红色,包膜紧张,边缘钝圆、质地软;肺脏充血、水肿;消化道有出血性炎症,胃底部黏膜有弥漫性出血;十二指肠和回肠有部分出血。
4诊断
采集猪血或脾脏、肝脏、肾脏、淋巴结等组织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急性病例可见单个、成对或小丛状小杆菌,慢性病例呈不分枝的长丝或链状菌落。慢性病例菌落较大、表面粗糙、边缘不整齐、土黄色、呈长链状。根据典型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实验室诊断,确诊为皮肤型猪丹毒。
5治疗
隔离发病猪只,用阿莫西林2g/50kg+清开灵注射液20mL/50kg体重,肌肉注射,1次/天,直至体温和食欲恢复正常后48小时,药量和疗程一定要足,不宜停药过早,以防复发或转为慢性。同群猪用清开灵颗粒1kg/吨饲料、70%水溶性阿莫西林800g/吨饲料,拌料,连用5-7天。
6体会
6.1严格卫生防疫制度,制定符合本地或者养殖户需求的传染病防疫程序。
6.2严格环境卫生消毒制度,坚持3天小消毒(即每隔3天对室内空气、地面、活体及圈舍内各种物体表面的消毒)与7天大消毒(即圈舍周围的环境的大消毒,主要采用剧烈的消毒药物,如氢氧化钠、高浓度的石灰乳等),严格避免卫生死角。
6.3严格对参观人员的卫生消毒;严格训练猪只形成定点排粪、尿的卫生习惯。
6.4在每年春秋两季进行猪丹毒氢氧化铝甲醛苗免疫,皮下注射,1mL/头;育肥猪60日龄时用猪丹毒氢氧化铝甲醛苗或猪三联苗免疫,肌肉注射1头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