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狂犬病是由疱疹病毒科伪狂犬病毒引起的多种家畜和野生动物的急性、热性传染病。自然感染者为猪、牛、羊、犬、猫及某些野生动物等。发病最多的是新生吮乳仔猪,病死率极高,严重时高达100%;成年猪症状轻微,多为隐性感染。病猪和隐性感染猪可以长带毒和排毒,特别是母猪感染后可经胎盘传播,容易引起流产、死胎、木乃伊胎等。该病一般呈地方性流行,且在猪群的流行时间较短,在冬、春季多见。现将一规模猪场仔猪发生伪狂犬病的诊治情况报道如下。
1发病情况
广西贵港市某规模养猪场始建于2012年4月,从外地引进大长二元杂母猪208头、杜洛克种猪8头。2013年10月份起,该场母猪陆续开产,存栏总量达1500余头。2003年1月26日,该猪场一窝产后15日龄仔猪11头突然发病,主要表现为典型神经症状,24小时内有9头仔猪死亡。1天后,同栋猪舍又有6窝仔猪相继出现类似病症,其中最小一窝刚刚4日龄,最大一窝51日龄。2周内共有7窝69头仔猪发病,死亡65头,死亡率为94.2%。1月中旬曾有一头临产母猪提前7天分娩,胎儿因活力差,于产后不久出现神经症状而全部死亡。
2临床症状
新生仔猪、吮乳仔猪及离乳仔猪均突然发病。病猪初期发热,体温升高至41-42.5℃,喘气,精神委顿,呼吸快速,呕吐、下痢拒食或不能吮乳。后期出现不同程度的神经症状,肌肉震颤,步态不稳,间歇性痉挛,四肢麻痹,有的前进、后退或转圈作强迫运动,常伴有癫痫、倒地抽搐样发作及昏睡;有的完全不能站立,四肢呈游泳状滑动。个别仔猪口角不停流涎。病猪最后体温下降,昏厥而死。
3病理变化
对病死仔猪进行解剖,其主要病理变化为尸体表皮有瘀血斑,全身淋巴肿大、出血;鼻咽部充血、喉头炎性水肿;脑膜充血及脑脊髓液增加,灰质部有小点状出血;肝脏有1.5mm灰白色坏死点;脾稍肿大;肾肿大,表面、肾皮质及髓质内均见针尖大小出血点;心包液增加,心内膜有出血斑点;肺水肿,表面有出血点;胃底部有出血性炎症。
4实验室检查
4.1细菌检查
取病死仔猪的脑、肝、脾、淋巴结触片,革兰氏染色,镜检未检出细菌。
4.2细菌分离培养
取病死仔猪的脑、肝、脾、淋巴结等病料,分别接种在家兔鲜血琼脂平板和肝汤琼脂培养基上,置37℃恒温箱培养48小时后,均未发现有细菌生长,从而排除李氏杆菌病和链球菌病等细菌性疾病。
4.3动物接种
用无菌方法分别取死亡的4日龄、15日龄、51日龄仔猪脑组织,将其剪碎并磨成浆糊状,再用无菌生理盐水制成20%的乳剂,加入青、链霉素(每毫升乳剂加两种抗生素各2000u),4℃冰箱过夜,3000转/分钟离心、沉淀20分钟,取上清液,分别皮下注射接种3只家兔,剂量为2mL/只。50小时后,2只家兔注射部位发痒,啃咬和抓破接种部皮肤,致使皮肤脱毛和出血。继而出现痉挛抽搐、四肢麻痹、角弓反张等神经症状,最后衰竭而死。另外1只家兔在70小时内死亡,死前出现类似上述症状。
5诊断
依照发病情况、临床症状、剖检病变及实验室检查,初步诊断为仔猪伪狂犬病
6防制措施
立即封锁发病猪的整栋猪舍。已染病猪及时隔离。用10%石灰乳剂对污染的猪舍、用具、环境进行严格消毒,并对该栋猪舍内所有猪接种猪伪狂犬病乳剂灭活苗,吮乳仔猪注射1mL,断奶仔猪注射2mL,3月龄以上架子猪注射3mL,母猪(成年猪)注射3mL。注射疫苗第15天后,疫情得到控制,再无仔猪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