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工作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新闻 > 正文

仔猪高死亡率腹泻病因探讨

发布时间:2014-07-02 20:18    作者:yizhiinfo    来源:畜牧人才网    查看:

    2010年4月以来,全国范围内发生高死亡率吮乳仔猪腹泻,尤其是10日龄以内仔猪,死亡率可达80%~100%,用抗菌、抗病毒药物等均得不到有效控制,采用生物制剂及返饲效果均不理想,而且反复发病,有的猪场可持续半年以上,大批新生仔猪死亡。新生仔猪病毒性腹泻在我国及东南亚多国呈高发病率、高死亡率态势,死亡仔猪超过100万头,给养猪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1临床症状
    腹泻最早可在出生1日龄,先出现呕吐,呕吐物为白色凝乳块,随后开始腹泻并停止呕吐,粪呈黄色或灰白色糊状,有的呈水样,但大多呈黄色或灰白色。病程约3-5d,很快脱水、消瘦死亡,猪体黏附粪便呈油状。腹泻主要发生在产房吮乳仔猪,10日龄以内仔猪死亡率高达80%~100%,10-20日龄发病者脱水较轻,死亡率也相对较低,用常规抗菌、抗病毒及止泻药物治疗均不能有效控制。


2病理变化
    病死猪消瘦,被毛无光泽,有的皮肤发白;小肠充血,肠黏膜严重脱落,肠壁变薄发亮;肠管内充满乳白色、灰白色或黄色液状物,肠黏膜绒毛萎缩;胃底部充血,内容物呈鲜黄色、混有乳白色凝乳块;肝脏肿大,色淡或质地变硬,胆囊充盈或胆汁变稀,色淡;部分猪肾脏有针尖样出血点。


3病原
    目前,关于本病的发病原因众说不一,主要以流行性腹泻病毒(变异株)和霉菌毒素及中毒为主。
3.1多病原说
    检测发现,目前仔猪腹泻分离到的病原有流行性腹泻病毒、传染性胃肠炎病毒、轮状病毒以及博卡病毒、圆环病毒、猪瘟病毒,还有致病性大肠杆菌继发感染。农业部2012年关于《生猪腹泻疫病防控技术指导意见(试行)》中指出引起生猪腹泻主要病原是流行性腹泻病毒、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轮状病毒、伪狂犬病毒等。
3.2猪流行性腹泻(PEDV)(变异株)病毒
    陈建飞等对我国11个省市28个猪场的139份样品进行检测,结果表明,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阳性率为54.7%(76/139),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阳性率为38.1%(53/139),两者混合感染率为25.9%;另外还报道全国29个省、直辖市的猪场中存在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其中2011年PEDV的检出率为62.10%(136/219),2012年1-7月PEDV的检出率为82.82%(270/326)[4]。秦谷雨等[5]对安徽省仔猪腹泻5种病毒感染情况进行调查,结果PEDV阳性病料占59.1%,阳性猪场占75.7%;TGEV阳性病料占5.4%,阳性猪场占8.1%。何启盖[6]对华中地区57个猪场的855份样品的检测结果显示,其中33个猪场为PEDV感染,阳性场占58%,PCV-2阳性场占46%,RV阳性猪场占22%,TGEV阳性猪场占14%。王福军等[7]对福建省福州、厦门、南平等地仔猪腹泻病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流行性腹泻病毒的S基因发生了变异,S基因序列分析发现该毒株与韩国毒株同源性高。孙泉云等[8]对上海市12家发病猪场进行临床调查,PCR检测表明,PEDV阳性率占83.3%,TGEV和PRV阳性率分别占8.3%。以上研究表明,PEDV是引起本次全国乃至东南亚高死亡率仔猪腹泻的主要病原,而且是变异株。
3.3霉菌毒素及中毒
    芦惟本等分析认为,玉米、麸皮、小麦的广泛霉变引起复合性霉菌毒素中毒是仔猪高死亡率腹泻的根源之一。复合性霉菌毒素通过母猪采食饲料进入猪体,通过胎盘屏障损害胎儿的肝、肾实质脏器,尤其是肝和胆囊出现胆汁缺失,从而不能消化乳脂,引起肝源性腹泻。由特定病原(伪狂犬病毒、猪瘟病毒)引发的腹泻中,肝源性腹泻处于次要地位;但没有特定病原引发的腹泻中,肝源性腹泻是主因。樊福好[11]认为腹泻的本质是“腹泄”,母猪产前产后药物保健导致怀孕母猪肝、肾受损,对毒物排泄功能下降,体内蓄积的毒物(重金属、抗生素、霉菌毒素和激素)进一步损害新生仔猪的肝、肾,腹泻随即发生。机体发生腹泻,其根本病因是中毒,目的是排泄出体内的有毒物质,所以,将这种腹泻称为“腹泄”或“泄泻”更为恰当。
以上分析表明,本次仔猪高死亡率腹泻病因以霉菌毒素、中毒为主。
    另外,美国兽医博士WayneJohnson编著的《猪蓝耳病的防控及仔猪腹泻病防治》明确提出猪蓝耳病会导致仔猪腹泻。此外,个别研究报道还涉及猪瘟、蓝耳病和圆环病毒病三重混合感染。


4病因分析
    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是中兽医学两个最突出的特点。《黄帝内经》(素问·遗篇)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评热病论篇)载:“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气”即自身的正气,机体的抵抗力,“邪”为邪气,即外来的致病因子,只要体内抵抗力强,外邪就难以侵入,机体不至于发病。PEDV变异及毒力增强固然是引起本次仔猪高死亡率腹泻的重要因素,但是如此高的发病率、死亡率,流行面积之广,持续时间之长,可能与“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有关。杨汉春[12]报道,随着近年来高致病性蓝耳病减毒活疫苗的不合理使用,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临床复杂性进一步加剧,PRRS已成为影响我国养猪业的第一大病毒病。其致病机理[13,14]为,PRRSV与巨噬细胞有着特殊的亲和力,其在巨噬细胞内增殖而导致巨噬细胞死亡,导致肺部抵抗外来病原感染的能力下降,呼吸道及肺部易遭受各种细菌或病毒的感染,如副猪嗜血杆菌、链球菌等。更严重的是病毒只要侵入猪群将永远存在,会随时激活。患病猪体内40%的巨噬细胞被PRRSV杀死,造成机体免疫力严重缺失,从而极易继发其他细菌、病毒病。中兽医认为肺与大肠相表里,肺为“传导之官”,肺功能失常会影响大肠传导糟粕功能,出现排粪异常,如粪便秘结或泄泻等。
    PCV-2主要感染猪的淋巴细胞,造成淋巴器官中的T、B淋巴细胞数量减少,导致猪群免疫功能下降,继发感染引起多种疾病,如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PMWS)、皮炎肾病综合征(PDNS)以及呼吸道疾病综合征(PRDC)[12,13]。成熟淋巴细胞定居产生免疫应答的场所,包括脾脏、淋巴结和黏膜免疫系统等。中兽医认为脾主运化,包括运化水液和水谷精微,还包括小肠的一部分功能,如分清泌浊。脾的功能失常,运化水谷、水液、分清泌浊的功能紊乱,则出现腹泻、消瘦、贫血等。
    研究表明,PRRSV与PCV-2存在密切的关系,两者常混合感染,而且其中一种病毒能够促进另一种病毒的增殖,加重病情,PRRSV、PCV-2很可能也会促进PEDV、HCV、PRV的增殖,只是没有充分的证据证明。霉菌毒素中毒也可引起免疫抑制,1日龄仔猪出现肝肿大、肝硬化、胆囊充盈或胆汁变稀以及肾出现出血点、小肠黏膜严重脱落,足以证明胎儿在母体内就已经受到母体通过胎盘转给仔猪的霉菌毒素造成的损害。霉菌毒素也是仔猪高死亡率腹泻的重要因素之一[15]。芦惟本[16]认为复合霉菌毒素中毒使多种实质脏器与免疫系统受到慢性进行性损伤,形成多器官系统的慢性功能衰竭。霉菌毒素不仅仅抑制了免疫反应的多个环节,而且免疫系统的各种“原材料”(免疫蛋白、T细胞、B细胞、白细胞介导素等)出现匮乏,猪群极易继发各种细菌、病毒感染,造成疾病的流行。


5防治
    “扶正祛邪”是中兽医防治疾病的基本原则,扶正与祛邪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将两者密切结合起来,一方面全面激活免疫系统功能,提高机体抵抗力,有效改善免疫抑制;另一方面,清热抗病毒,消除混合/继发感染,可大大提高仔猪腹泻的临床防治效果。笔者等运用“辨证论治”的思路,对众多仔猪高死亡率腹泻病原进行分析、研究,阐明疾病的本质,按霉菌毒素、中毒的观点,在母猪产前14d至产后7d,在饲料中添加保肝护肝、强肾排毒、增强免疫的中药散剂(生命素),产后新生仔猪灌服化湿止痢中药口服液(生命元),通过一年多推广应用,对预防和治疗仔猪高死亡率腹泻具有较好的效果,降低新生仔猪腹泻率,提高仔猪成活率;并在原有保肝护肝、强肾排毒、增强免疫功能基础上增加清热解毒药物,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通过江苏等典型发病猪场试验,疗效大幅提高,收到较满意的效果。

版权声明:本文转自网络,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请联系【编辑qq:1240812330】删除,谢谢!

APP下载
官方微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