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随着宁夏新农村建设和小城镇规划的实施,散养奶牛的数量大幅度缩减。同时,由于奶产业市场规范步伐加快,鲜奶质量标准进一步提高,散养和规模化养殖奶价差距逐渐拉大,使得大部分散养户退出了市场,一部分卖牛转产,一部分出户入场,还有一部分扩大规模,进行规范养殖,助推了中、小型规模化奶牛场的形成,饲养水平和集约化程度大幅提高,但随之也显现出一些问题。奶牛场经营者应针对本场实际情况,着眼于未来,取长补短,解决牛场设施、设备及饲养管理环节中出现的问题,使中、小型规模化奶牛场健康、快速发展。
1存在的问题
1.1牛场建设不规范,实用性差
(1)布局不合理。奶牛场生活区、饲草料区、生产区三区布局不合理,存在顾此失彼的形象。应该分区域设置,但也要考虑生产时的运作方便和使用效率。比如一些奶牛场饲草料区和生产区相距太远,饲草运输车每次要多走300m,一年要多走328500m,无形中增加了饲养成本;综合牛舍距犊牛舍太远,犊牛转群、看护存在不便。
(2)牛舍、运动场不建排水沟。宁夏地区虽然雨水不多,但在7-8月降水量也较大,同时,因饲养密度较大时粪尿汇集很多排不出去,有的牛整天站在齐膝深的污水中,影响反刍,引发蹄病,奶牛淘汰率显著增加。
(3)有的牛床比运动场还低,致使粪尿淤积在牛床上,直接影响了奶牛的舒适度,增加了乳房炎的发病率。
(4)大部分奶牛场挤奶通道宽度为1.2m,奶牛进出太慢,或相互拥挤;挤奶通道地面太滑,频繁出现奶牛滑倒现象。
1.2饲养管理水平较低,效益差
(1)部分牛场因规模小,饲养水平低,不能实行分段饲养,一方面浪费饲料、增加了饲养成本,使有些奶牛出现代谢性疾病;另一方面,处于泌乳高峰的奶牛干物质采食量不够,不能充分发挥奶牛的高产优势。
(2)部分奶牛场管理人员因技术水平有限,不能根据牛群实际情况正确判定奶牛营养需要,四处打听其他场的配方且频繁更换,使奶牛瘤胃经常处于适应新饲料结构的状态之中,降低了饲料的消化吸收率,从而影响产奶量,增加奶牛消化、代谢疾病的发生。
(3)优质粗饲料缺乏,尤其是优质苜蓿的投入不足。一是种植面积很少,二是不重视优质粗饲料的重要性,严重影响奶牛健康和乳品品质。
(4)一些半托管模式的奶牛场在疫病治疗中是一家一户各自负责,不能实现统一疫病治疗。有些农户在治疗过程中不能做到无公害标准用药,不注意休药期,鲜奶质量无法保证,生产过程存在隐患。
1.3牛群品质较差,产量低
由于中小型奶牛场的牛源大多是散养户的奶牛集中起来的,在散养的时候不重视奶牛优良品种的繁育,有的甚至不做配种记录,出现近亲繁殖的现象。奶牛品质普遍较低,产量不高,基本维持在4600~5800kg。
1.4技术人员流动快,稳定性差
中小型奶牛场普遍存在缺乏技术人员的问题,尤其是缺乏专业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人才。一些奶牛场由于管理和经济效益的问题,因技术人员少而增加现有人员的工作量,技术人员的待遇和应有的技术决策权得不到保障,使得一些技术人员频繁更换工作单位,不能形成稳定的技术支撑服务团队。
2对策
2.1规范建设奶牛场
奶牛场的规范建设不仅关系到奶牛场的经济效益,还会关系到奶牛的健康。要规范设计,应以科学、实用为主线,既要三区独立又要相互协作。尤其在奶牛场污水排放、奶牛地面行走安全、牛床舒适度方面重点考虑。凡是奶牛行走的路面不能处理的太滑,以免奶牛滑倒受伤;挤奶通道设计时应考虑奶牛场的发展,不应太窄,大约3.7m左右,这样利于奶牛通行速度;牛床应高于运动场30cm左右,粪尿及污水应有固定的排放沟,并及时检修清淤。
2.2推广科学饲养技术
(1)大力引进高新技术,加快技术更新步伐。推广奶牛养殖综合配套技术和标准化生产技术,广泛开展科技培训活动,重点推广全混合日粮技术生鲜乳标准化生产技术及无公害生产技术等。推动奶牛数量、质量和效益的全面提升。提高技术人员和牛场管理人员的科技养殖水平,针对牛场奶牛结构和实际情况制定适合的日粮配方并坚持使用。大力推广TMR饲喂技术,避免出现依靠精料催奶的现象,确保奶牛瘤胃健康。
(2)牛场决策者要充分认识优质粗饲料对于奶牛的主要意义,开展粗饲料的加工调制,并且足量储备,在保证全株玉米青贮供给的同时,尽最大能力给奶牛提供优质苜蓿,以提高产奶量、鲜奶质量和奶牛健康指数。这样,奶牛场才能从优质的乳品品质和健康的奶牛上赢得效益,促进其良性发展。
2.3加大奶牛群体改良力度
牛群品质是决定产奶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应以品质改良为基础,从长远考虑,制定符合本牛场的繁育计划,选择优秀种公牛冻精,扩大奶牛改良覆盖面。推广奶牛性控冻精应用技术、奶牛DHI性能测定技术,加快良种繁育速度,提高冷配改良人员的技术水平。开展良种登记、后裔测定等工作,加快奶牛高产核心群的选育和培育工作。
2.4规范生产行为,生产安全产品
决定中小型奶牛场存亡的关键在于生产能力和产品质量,其中产品质量起决定作用。因此,为了使生产的奶牛符合相关卫生标准,就要规范生产的每一个环节,尤其是卫生状况和奶牛疾病的控制,应加强疫情监测和疫病普查,从消毒、免疫、饲喂、保健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确保牛群健康。积极引导和鼓励小型奶牛场开展无公害、绿色食品认证,用国家标准来规范生产,制定生鲜乳生产操作规程和质量控制措施,严格投入品使用,完善生产记录,确保生鲜乳安全、健康。
2.5创新运营模式
中小型奶牛场常常因资金问题不能扩大养殖规模,生产能力低、新技术难以推广、抵御风险的能力差等因素影响了奶牛场的快速发展,因此,要适时转变运营模式,积极探索推广奶牛托管、代管及股份制经营模式,让奶户从根本上认识到奶牛出户入场是奶产业发展的必然结果。只有实行统一饲喂、统一防疫、统一配种、统一挤奶、统一销售的管理模式,中小型奶牛场才能从经济效益、运营模式上取得双赢。
2.6提高综合管理措施
中小型奶牛场虽然规模不是很大,但其正常运转则需要多个职能部门共同协作,每一个员工对奶牛场的发展都至关重要。因此,要统筹管理,制定岗位责任制,加强对饲养员、挤奶工人、技术人员的培训,提高核心人员的技术水平和责任心;制定技术人员的培养计划,按照生产成绩增加其工资福利待遇,形成长久的技术服务团队。加强饲养员、挤奶工人的考核工作,使效益和其工资挂钩,始终形成“我为牛场,牛场为我”的利益共同体,从而促进奶牛场的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