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本溯源
鸡传染性鼻炎是由副鸡禽杆菌(Apg)引起的一种鸡急性上呼吸道传染病,该病主要造成育成鸡生长不良和产蛋鸡产蛋明显下降,并可使肉鸡淘汰率明显升高,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鸡传染性鼻炎的病原菌为副鸡禽杆菌旧称为副鸡嗜血杆菌。1920首次报道该病后,1931年从疑似鼻炎鸡群中分离到第1株副鸡禽杆菌。
2005年Blackall PJ等根据16SrRNA碱基序列的同源性及生化特性,将副鸡嗜血杆菌划归为巴氏杆菌科下的一个新属,即禽杆菌属,并将副鸡嗜血杆菌的名称改为副鸡禽杆菌。国内1987年首次分离到第1株Apg,目前该病已广泛流行于国内各养殖区域,特别是对蛋鸡的生产性能造成很大的影响。
主要毒力因子
血凝素抗原是副鸡禽杆菌的毒力因子之一。研究证明血凝素抗原是决定副鸡嗜血杆菌免疫原性和致病性的关键因素。Apg的毒力因子较复杂,包括HA抗原、荚膜和质粒等。但HA抗原是决定其致病性和免疫原性的关键因素,重组血凝素抗原,HA抗原中存在的高变区、三聚体自转运蛋白或一些优势模拟表位均可成为具有免疫原性的抗原,在阐明副鸡禽杆菌致病机制及研发新型疫苗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鸡传染鼻炎疫苗研究进展
2005年Fernandez RP等研究了副鸡禽杆菌的二价(A-1和C-1)、三价(A-1、B-1和C-2灭活疫苗对流行株的保护力。同年我国研究者比较了国内应用的5种A、C型二价灭活疫苗的免疫效力,结果表明其中的3家疫苗对A、C型菌保护效力较好,而另外2家产品效力较差,但是所有5种A、C型二价灭活疫苗免疫后均不能对B型菌的攻击提供保护,与Fernandez RP等的研究结果一致。
鸡传染性鼻炎也可以联合其他疾病病原,如鸡毒支原体、新城疫病毒等制成联苗,可以减少免疫次数,减轻鸡的应激反应,是未来疫苗发展的方向之一。应用基因工程表达免疫原性优良的蛋白来研发疫苗是一个非常有前景的方向。
目前应用的二价灭活疫苗采用的全菌培养A、C型两种菌株,成本高且程序繁琐,该重组融合肽疫苗只需要培养一种菌株,并且在低浓度抗原的情况下能提供高效的保护力,是一种有效、安全、经济的疫苗。最新研究表明,根据副鸡禽杆菌外膜蛋白GcbG研制的亚单位疫苗对血清A型保护率优于全菌灭活疫苗,可达90%,有望成为新的亚单位疫苗候选抗原。
发展前景
根据《兽药管理条例》,我国农业部组织制订了鸡传染性鼻炎二价灭活疫苗(A型221株+C型H-18株)等6种兽药产品试行、质量标准、说明书和标签(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 第2485号)并发布大观霉素和林可霉素残留检测方法(试行),自发布之日17-01-19起执行。
临床上综合防控鸡传染性鼻炎的方法
1、要抓好饲养管理,控制好可引发鸡群发病的各种环境因素,降低不利因子对鸡群的应激和危害;
2、要做好鸡群疾病的综合性防控体系,将本场本地的各流行病尽量做到防护,降低各种原发性疾病特别是病毒类传染病的发病率,能很大减少鼻炎等细菌性疾病的继发病例;
3、要做好疫苗的选择和布放,在高发地区和鸡群,依据发病规律等提前做好疫苗或结合药物的预防与控制;
4、针对发病鸡群,可结合临床敏感药物,选用适宜的疫苗,采用紧急免疫接种的方式补救,可在控制鸡群的发病及伤淘,最佳防治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