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九银十”本是猪肉消费的传统旺季,叠加中秋国庆双节临近,市场却迎来反常行情。9月16日,记者走访济南部分超市和社区生鲜店看到,猪肉柜台的价钱标注:筒骨6.88元/斤、后腿肉8.99元/斤、精选肘肉11.8元/斤、带颈前排12.8元/斤......不少买菜的消费者均疑惑,最近猪肉价格又下降了?
据中国养猪网数据显示,当日全国生猪(外三元)均价跌至13.20元/公斤,同比大跌31.61%,广西等产区甚至跌破6元/斤关口。
从上游到终端的价格传递
“上个月前腿肉还12.5元/斤,这就跌到7.9元了,赶紧多买几斤冻起来。”9月16日上午,济南历下区某大型超市内,市民杨女士向记者展示她的“战利品”——3斤前腿肉、5斤肘肉和5斤筒骨。“筒骨才6元多一斤,天气转凉正好炖汤用。”
而另一位前来买猪肉的胡先生表示:“现在猪肉比鸡肉贵不了多少,”他坦言,虽然价格便宜,但不会盲目囤积,“冰箱容量有限,放久了不新鲜,还是吃多少买多少。”
“今年的屠宰产能比去年下降了15%左右。”从事生猪屠宰加工数十年的迟先生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从价格来看,当前生猪采购价格已跌至近年同期低位。“去年同期毛猪采购价维持在每斤7.5元左右,从未低于7元,而今年已降至每斤6.5元至6.8元区间。加工后的白条猪按公斤计价,当前走货价在22至23元/公斤,折合每斤11元左右。”
大型养殖企业同样承压。上市猪企牧原股份(002714)(002714.SZ)在2025年半年报交流会上表示,近期,为平衡市场供需关系,促进生猪价格平稳运行,国家实施对生猪产能的综合调控,公司响应号召,调减能繁母猪存栏规模,有序淘汰低产低效母猪,预计年底将降到330万头。
多重因素交织的“旺季不旺”
猪价在传统旺季“跳水”,并非偶然,而是供应过剩、需求疲软与市场预期错位三重因素叠加的结果,也让第六轮猪周期呈现出“旺季不旺、淡季不淡”的反常特征。供应端的持续放量是价格下行的核心推力。
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当前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达4043万头,超出正常保有量3.7%。迟先生对此深有体会:“现在能繁母猪两年能产三胎,每胎仔猪能有10到20头,繁殖效率比以前高多了。加上养殖技术和防疫能力提升,没了大的疫病影响,毛猪存栏量自然逐步增长。”叠加头部猪企的出栏放量,20家头部猪企8月合计出栏1684.38万头,18家实现同比正增长,部分甚至翻番。为抢占市场份额,大型企业即便亏损仍维持高出栏量,中小养殖户只能跟风降价,进一步加剧供应压力。
需求端的低迷则让供需失衡雪上加霜。餐饮行业采购量下滑,居民日常消费与节假日消费均不及往年。“7月放暑假后,普通地区就进入了消费淡季,本指望双节能回暖,没想到需求还是没起来。”迟先生无奈表示。更值得注意的是,肉类市场竞争加剧,鸡肉、牛肉、海鲜等替代品价格均有不同幅度的下降,凭借价格、营养等优势分流需求,进一步挤压了猪肉市场空间。
养殖户见猪价下跌,担心后市更糟而集中出栏;批发商怕存货贬值,加速走量甩货;消费者期待价格再降,推迟采购计划。“需求弱导致屠宰厂收购价下降,又让猪肉价格进一步下跌,连锁反应一形成,价格就很难稳住。”迟先生解释道。
政策调控与市场自救的双向探索
面对猪市的反常行情,政策层面已率先发力,产业链各环节也在积极寻求突围。9月16日,农业农村部与国家发改委联合召开生猪产能调控企业座谈会,据目前的信息来看,已明确了针对性调控措施:要求25家头部企业到2026年1月底前合计减少能繁母猪100万头,各省份同步落实调减任务;同时划定2026年目标,头部企业出栏量同比减少10%,带动全国出栏量减少5%。这一举措直指供应过剩核心,通过精准调控产能,为猪价回归合理区间奠定基础。
产业链企业也在根据市场变化调整策略。养殖端,除牧原股份外,多家头部企业已启动能繁母猪优化工作,通过淘汰低产母猪、控制仔猪补栏量,主动收缩产能。屠宰加工端,以迟先生的企业为例,选择“随行就市”:“毛猪采购价格很透明,现在采购量少就顺势压价,等节前采购量上来,可能会有竞价抬价的情况,但短期不会盲目扩产。”对于后市,迟先生判断:“往年节前一周会有短期涨价,但今年预计涨幅有限,节后还会进入淡季,价格可能继续下行,要等到春节前才有望明显回升。”随着政策调控效果逐步显现,叠加消费旺季的潜在拉动,猪市或有望在供需平衡的重建中逐步回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