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工作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新闻 > 正文

养猪“新势力”构建独家竞争力

发布时间:2025-07-11 09:20    作者:李彤欣    来源:南方农村报    查看:
  在生猪养殖行业激烈的竞争中,除了牧原、温氏、新希望等传统巨头,德康农牧、海大集团、双胞胎集团和桂林力源集团,这四家企业迅速抢占市场份额,成为行业内备受瞩目的新“四大天王”。它们的崛起并非依赖激进扩张,而是基于对养猪行业的理解及对自身优势的把握,通过产业链协同、轻资产运营和精准技术投入构建了一套差异化竞争体系。

德康农牧:专注育种+创新模式
  立足西南的德康农牧,以专注育种和创新养殖模式在行业独树一帜。2024年,德康农牧出栏生猪787万头,同比增长24%,位列全国第六。年初至今公司港股累计涨幅超200%。
  在养殖模式上,德康创新推出“公司+母猪饲养及育肥场”的二号家庭农场模式。将种猪直接交由农户饲养,依托更轻资产、农户合作更稳定且更有利于疾病防控等优势,奠定了坚实的养殖发展基础。
  此外,生产布局抓住养殖链核心的育种环节。德康农牧多年来持续投入公司自主培育的德康E系种猪自2023年起大面积推广,降本成效显著。截至2024年末,公司核心育种群数量接近1.5万头,已具备建立超117万头下游母猪及后备母猪的扩繁场生物资源,形成了成本优势明显的高效生产模式。
  从户均收入角度看,德康农牧2024年生猪农场主户均收入77万,较温氏、神农分别高出33万、8万。
  中金公司农林牧渔行业首席分析师王思洋认为,德康农牧正在开辟中国猪业增长的新范式,并持续兑现“轻资产、低成本、高弹性”的成长叙事。预计2025年、2026年出栏量分别或达1100万头、1500万头,长期支撑产能有望达3000万头。
  国信证券今年6月首次授予德康农牧“优于大市”评级,最高目标价为99.9港元/股,较此前最高目标价上调3.63%。
  华西证券表示,受益于育种体系、企业文化和养殖模式,德康农牧的养殖成本行业领先,测算其2025年4月完全成本约12.27元/公斤、头均盈利348元。
海大集团:控制风险+研发驱动
  海大集团1998年成立于广州,业务涵盖动物营养、动物育种、动保疫苗、智慧养殖、食品加工等现代农牧全产业链。自2015年开始养猪,至2024年出栏量已达约600万头,跻身全国前十强。
  在行业产能过剩的背景下,海大集团采用“外购仔猪、公司+家庭农场、锁定利润、对冲风险”的轻资产运营模式。“公司+家庭农场”模式即公司为家庭农场主提供种苗、饲料、疫苗等养殖必需产品,商定养殖过程主要技术要求后由家庭农场主完成养殖过程,公司回收成品对外销售。“锁定利润、对冲风险”则是指公司采用生猪期货套期保值锁定利润,对冲猪价变动风险。2024年,海大通过期货套保实现超10亿元的生猪养殖盈利,同比大幅扭亏。
  2006年海大在行业中率先提出向养殖户提供全面的技术服务,并将公司定位为服务型企业、向养殖户提供整体养殖解决方案的企业。公司通过向养殖户提供“种苗-放养模式-环境控制-疫病防治-饲料-行情信息”等全养殖过程的产品和技术服务支持,确保养殖户养殖成功和盈利。
  从研发投入来看,2024年海大集团研发支出9.12亿元,同比增长13.54%,累计研发投入已超50亿元。集团研发人员规模接近4000人,其中博士占比19.13%,硕士占比15.25%。据农财宝典新牧网此前统计,51家农牧上司公司中,海大集团研发支出排名第三,仅次于牧原股份和通威股份。
  受益于大宗原料成本下行和公司养殖专业化能力提升,公司养殖成本优化明显。

双胞胎集团:全链布局+效率为王
  作为从饲料领域跨界养殖的典型代表,双胞胎集团的发展轨迹堪称行业传奇。1998年以饲料业务起家的双胞胎,2003年凭借乳猪料的研发成功在行业崭露头角,随后开启全国化扩张,饲料业务规模持续攀升。
  2016年,集团开启管理改革,业务产业链不断衍生,并于2017年开始发展养猪业务。直至2024年,双胞胎集团全年出栏商品猪1778万头,跃居中国养猪行业第三名。
  双胞胎集团养猪业务规模异军突起,关键在于通过体系优势构建了成本优势。从卖猪饲料到养猪,集团打造出包括原料采购、物流、合作育肥等环节的全流程一站式服务体系,有效降低生产链中的运输、人力、饲料等成本,最终传导至生猪养殖端建立起养殖成本优势地位。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6月底,双胞胎集团生猪养殖完全成本为13.8元/公斤,处于行业第一梯队。2024年全年,集团饲料销量达1550万吨,猪饲料外销全球销量第一;生猪上市1778万头,实现营收1038.68亿元,成为生猪养殖行业未上市的“隐形巨头”。
  值得关注的是,2023年,双胞胎集团参与正邦科技重整,并承诺四年内完成相关业务整体上市。重整后正邦复工复产不断加速,2024年生猪出栏量达415万头,实现营收88.7亿元,归母净利润2.16亿元;同时资产负债率显著回落至46.42%,已达到行业优秀水平。
  华鑫证券估算,如果两家企业合并成功,双胞胎集团养殖业务规模和饲料业务规模能达到行业前列位置,成本把控和生产效率也有望达到行业上游水平,届时行业将迎来新的超级巨头。

桂林力源集团:优秀种源+全员持股
  桂林力源集团创立于1953年,业务覆盖粮油食品、饲料加工、畜禽养殖、生物科技四大支柱产业,是一家全产业链农牧集团,年营收约450亿元。公司于2012年起入局生猪养殖赛道,猪业务在2016年后迎来快速发展。2024年生猪出栏量达到360万头,居全国第15位,发展势头强劲。
  力源在众多猪企中脱颖而出,成功秘诀在于顶级种源筑起育种护城河。力源集团高管认为,猪企要将成本控制在领先水平,必须要依靠优秀的种源、优质的饲料和优秀的管理。2020年、2021年力源分两批引进丹麦SPF曾祖代种猪2800头,2025年3月再次引进650头。通过持续引进国际顶尖种猪资源,建立了国内最大的新丹系核心群。目前集团已建立完善的繁育金字塔结构,有1.5万头祖代母猪、12万头父母代母猪以及超过0.2万头的AI公猪。
  公司治理方面,桂林力源集团是一家100%由员工持有股份的民营企业。公司通过工会实行员工持股计划,参与员工超过7000名,参与人仅为公司员工。这意味着人人皆是公司主人,每个员工都在为自己打工,共担责任,共享发展。
  据了解,新员工入职力源后拥有2-3年的职业保护期,期间不会因任何原因降薪,如果出现工作完全不能胜任或不适应的情况,还有两次换岗的机会。在力源,青年领军人才留存率超过80%,大部分干部都是85后、90后。
  力源董事长黄学宁表示,力源的文化是百年文化,今天能赚多少钱不是最重要的,企业能活多少年才是最重要的。行稳方可致远,这种稳健的经营风格自力源创立以来延续至今,被认为是其持续70多年盈利的基石所在。

版权声明:本文转自网络,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请联系【编辑qq:1240812330】删除,谢谢!

APP下载
官方微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