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是影响养猪行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之一。在现阶段,我国基层有些养猪人员不具备对猪病准确诊断的能力,而且市场上也缺乏专业的养猪人员,虽然设立了很多相关的兽医站点,也很难满足养殖场的需求。在动物疾病诊断过程中,由于很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增加了疾病类型确定的难度。因此,需要做好疾病知识总结,为现场对疾病的合理判断提供依据。
1 猪病的临床观察
(1)猪场的背景。为了方便对猪病的临床观察,我们选定了某大型猪场进行试验研究,确定对猪病临床观察的准确性。该猪场猪的年出栏量在6万头左右,存栏母猪数量为1200头。该养猪场幼猪的成活率以及育肥水平都很高,但在生长育肥过程中存在哮喘和消瘦等问题。母猪的产仔率偏低,流产率也很高。另外,通过对屠宰场的调查发现,猪肺中存在明显的发炎现象,脾部明显肿大,甚至还存在出血点。该猪场所使用的的猪瘟疫苗属于兔化弱毒苗,通过牛的睾丸细胞培养而成,4~8周龄猪的注射量为3~5份。另外,该猪场使用的伪狂犬疫苗属于进口品牌,平均每年为母猪免疫3次,幼猪每10周注射1次。
(2)血清样品的采集。血清样品采集需要包含生产线中的各个年龄段猪,其中还包括后备母猪和不同周龄的猪各10头,血液采集量在5mL左右,将分离之后的血清作为检测分析样品。在分析过程中,应保证猪的繁殖和呼吸障碍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同一条生产线上的猪也需要在分组中进行适当调整,还要对出生天数不同的猪分别进行血清采集,尽量保证采集工作的全面。该种血清的采集数量大概在10头左右,血液数量在5mL以上,最终用于血清的检测和分析工作。
(3)分析结果。对不同阶段的猪进行血清化验之后,分析猪瘟、伪狂犬病和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等疾病。通过分析可知,该猪场中猪的病情十分复杂,问题也很多,有部分猪的体内不仅存在圆环病毒,还存在猪瘟和弓形体等病毒。尤其是在猪瘟病毒上表现的极为明显。本文用这种方法对猪瘟的临床观察进行分析探讨。
(4)猪瘟的临床观察分析。在实际实验过程中,人们可以发现20周龄的猪体内猪瘟抗体达到了100%,而生产之后的母猪抗体在80%左右,小猪含有的抗体数仅有70%,3周龄左右的小猪抗体数量最少,为50%。但是随着猪的生长和发育,到出生后的第4周以后,猪瘟的抗体就会增加到90%,此时也正处于猪瘟疫苗的注射期。但是到了第6周之后,猪瘟疫苗的效果开始走低,到第8周出现了最低点。此时正好又到了第2次注射疫苗的时间。但此时在疫苗注射之后,猪瘟抗体并未像上次那样迅速增长,直到第16周,抗体数量才逐渐增加到60%。到了第18周之后,抗体便会达到90%,并呈现出良好的阳性。

2 猪的疾病范围确定
首先,在猪疾病范围确定过程中,会遇到很容易确定的疾病。在此种情况下,某一种疾病的症状会非常明显,而且未出现任何其他疾病的症状。例如,对于表现出木马样症状的猪,便可以确定猪患有破伤风疾病,因为破伤风的主要症状就是木马样强直痉挛。其次,兽医工作者在工作中可以描绘出几种可疑性疾病。将所有疾病中的相似症状统一在一起,并根据猪实际表现出来的症状,将有怀疑价值的疾病统计出来。例如,在猪的牙齿、皮肤、蹄子等处发现水泡或溃烂症状,可怀疑的疾病包括口蹄疫、猪水泡病和猪水疤疹等。还有一种情况,当猪表现出来的症状过于综合时,可怀疑的疾病范围也就相对扩大,无法对疾病范围进行有效确定。此时,工作人员可对大致的范围进行划定,也可以直接选择不规划范围。在此情况中,需要有一个以上的数种符合猪表现出来的症状范围,而且在症状组合时,无法看出与少数疾病相对应。
另外,从环境角度来说,人们可以依靠周围环境对疾病范围进行合理确定。首先,工作人员需要对发病和未发病的猪舍进行对比,找出二者之间环境因素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将共同环境因素排除之后,针对发病猪舍中的特殊环境因素展开调查和研究。如果发病猪表现出呼吸道疾病,而未发病的猪舍中猪没有此症状,则可以确定发病因素是灰尘或者是不明气体。
如果一个猪舍中只有几头猪出现疾病症状,则要看他们是否紧靠门窗。如果这些猪紧靠门窗,且正处于寒冷的冬季,则可以确定温度过低而引发猪的流行性感冒。如果一栋猪舍中的猪均出现中毒症状,经过调查发现,所有猪使用的饲料属于一批混合料,便可以确定中毒原因来自于饲料的搅拌过程。如果在此种情况下,只有一部分猪发病,可将饲料问题排除在外。如果发病的猪舍存在猪的应急症状,则该症状可能是由于一些应激因素引起,可对相关应激因素展开调查,如运输、转群和并圈等。
3 总结
综上所述,通过对猪进行临床观察以及疾病范围确定,可判断出猪是否发病,以及疾病的具体种类和症状,有利于治疗和防治工作的有效开展。在实际饲养过程中,饲养人员应积极总结相关经验,以尽早地判断猪是否患有疾病,以及所患疾病的种类。但是有些异常行为并不是猪的发病现象。因此,饲养人员需要长期系统地观察,确保猪的科学饲养。
(黄宗光 廉江市石角畜牧兽医站;唐鸿辉 廉江市石颈畜牧兽医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