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您对行业转型研究很深,育种方面提出了许多很有前瞻性的观点。那么,生鲜时代黄羽肉鸡育种需要关注的关键点呢?
邹燕妮:“品种选育、提质增效、健康养殖、节能减排”是黄羽肉鸡生鲜转型的必由之路。育种将专业化,应用循环育种与平衡育种技术。行业企业要加强品牌建设与消费,延伸与融通产业链,积极探讨屠宰、冷链配送与新工艺,加强肉质风味、营养、饲养工艺的研究,做好生物安全和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
首先,育种要与市场需求相结合,积极了解消费者对风味、鸡肉比例、胴体外观的需求,制定育种方向,甚至可以个性化定制。
其次,与屠宰企业多沟通,了解屠宰企业要求,从数据采集分析提升屠宰率和均匀度。
第三,终端市场可借鉴国内奶业成功营销摸式,产业链整合、延伸、完善,加快布局生鲜门店,建立品牌。虽然前期投入大,坚持成功之后,品牌经营为国民提供优质、健康、安全家禽产品,也是今后行业绿色、生态健康、永续发展必由之路。
最后,育种要综合考虑,在肉质和生产性能之间保持一个平衡,综合成本最低的商品才是有生命力的商品。
记者:当前黄羽肉鸡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转型压力,不少企业感到彷徨与困惑,您认为行业应如何应对这种转型呢?
邹燕妮:黄羽肉鸡是我国特色的畜牧业,70年代中期到2000年的江高模式(公司+农户)奠定黄羽肉鸡发展的基础,2001-2015年进入高速发展期,但进入2016年后,行业进入了生鲜转型期。
追其缘由,一方面是我国养殖成本较高、产能过剩、产业化落后,面临着国外同行竞争以及国内环保日趋严格、供给侧改革的压力。另一方面,随着食品安全、生物安全、流感疫情的影响和重视,“规模养殖、集中屠宰、冷链运输、生鲜上市”政策推动下,倒逼行业转型升级。对此,黄羽肉鸡要“去产能、调结构、促销费、稳发展”。即:企业、政府、协会要三方通力合作,企业自觉、协会监督、政府加强宏观调控,其中企业是主体,用市场手段去产能、去库存,处理僵尸企业已成发展必然。
今后消费增长将持续放缓,提升产业链品质消费将引导家禽生产方式的回归,黄鸡行业企业家,识大体,顾全局,以开放心态,团结一致、通力合作要在动态供求基础上打造平衡,回归平衡,为创建中国黄鸡品牌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