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之前,此次爆发事件的济源双汇就曾被检查出来瘦肉精,但并没有引起他们足够重视。事实上,这个利益链条非常清晰。
据记者了解,国内几乎所有的肉制品大型企业,大都在生产线上设置了瘦肉率检测仪设备。“依据瘦肉率来核定生猪的结算价格,这一方式其实也是国际通行的惯例。”双汇集团有关人士如是说,“级别越高,对应的结算价格越高”。这就让瘦肉率这一检测指标,与牛奶加工厂对奶农要求检测原奶中蛋白质含量的高低一样,成为最终账款结付时的主要依据。此时,瘦肉精就对不法商贩和养殖户形成高额的利润诱惑。
瘦肉精生猪可以多产瘦肉,这些多出来的瘦肉的价值,为不法商贩和养殖户提供了多赚“三五斗”的捷径。以双汇问题猪肉为例,加“精”饲料喂出的生猪,出栏价格比普通猪每公斤贵0.4元左右,以每头猪出栏时100公斤计算,一头猪能够多卖四五十元。这对中小型养殖户而言,是一个不小的诱惑。行业通用的据瘦肉率检查指标给生猪定价的做法,无疑在整个“瘦肉精”链条中起到了“逼良为娼”的作用。
尽管从生猪出栏、检测到屠宰过程中,有漏洞的长效安全机制,乃至监管失灵的地方政府都堪指责,但是作为食品安全行业企业,企业才是第一责任人,双汇难辞其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