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答:该病自2010年出现,从我们接收的数据来看,每年都有发生,呈区域性流行。例如今年在北京周边,华北地区的养殖场就出现了这种病。从十几日龄的种鸭到产蛋种鸭,都有发病,造成的危害也比较大。目前来看,坦布苏病毒呈区域性流行。
问:对于坦布苏病毒病,您可以介绍一些防控经验吗?
答:任何传染病发生,都要遵循传染病防控三原则。首先是消灭传染源,但这个病消灭传染源比较困难。所以我们要做到切断传播途径,使区域流行面缩小。第二个是注重生物安全,这一点大型规模化养殖场做的比较完善,但散户容易发生,尤其是位于特定区域的散户,比如围绕着河流、湖泊等地的养殖场。对于这部分养殖户来说,切断传播途径比较困难。这种情况下,免疫接种是首选办法,也是比较有效的方法。总结来说,一是切断传播途径,二是注重生物安全,三是加强免疫。
切断传播途径需要靠政府、协会来控制,因为这是公共行为,靠养殖户或者某个养殖场是无法实现的。但生物安全是每个场都可以做到的,包括接种,选择什么样的疫苗,是可以自行调整的。
问:活苗和灭活苗有何区别,在免疫过程中的使用上有什么不同?
答: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如何权衡,从我个人观点来看,更倾向于灭活苗。从疫苗的使用来看,安全一定要放在首位。单从安全性来看,活疫苗是不如灭活疫苗的。
活疫苗毕竟是活的微生物,通过在动物体内复制、增殖形成败血症,同时它自身也需要排毒,通过这个过程产生抗体,起到保护作用。这个过程实际上也是损伤和抗损伤的过程,损伤可能多少会对鸭体本身产生一些负面影响,早期并不明显,养一段时间之后,可能就会出现死淘率、产蛋率不理想等情况。所以从安全的角度出发,灭活苗更适宜。
从使用角度来讲,要尽量使我们使用的疫苗更纯、更少、种类更单一,减轻对动物机体的压力,产生最好的保护效果。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也倾向选择灭活苗。
从坦布苏的净化防控本身来看,灭活疫苗可以做到净化,而且对于不同状况的鸭子,都可以起到保护。使用活疫苗要考虑雏鸭、考虑产蛋鸭、考虑孵化,不同阶段考虑的方面很多,需要综合考量。活疫苗具有自身优势,那就是它产生抗体早、快,紧急情况下可以采用,但疫情不是很大时还是建议使用灭火苗,毕竟“杀敌一千,自损八百”,这种情况还是不可取的。
问:您参与研发的瑞普生物坦布舒疫苗有何特点?
答:研发一款理想的疫苗,用户使用后非常认可,这个难度其实是很高的,需要有丰富的相关经验积淀,也需要用多个学科知识综合地去考量它。最主要的,我们要对这个病毒的特性非常了解,在研究过程中保证病毒的结构和E蛋白的完整性。保证了E蛋白的完整性,就意味着疫苗的研发完成了一多半。
在坦布舒疫苗的研发中,我们尽最大可能保证了病毒在工艺上的空间构向的完整性,让它在动物体内可以高效率地产生抗体。另外在研发中,我们分了四个关键控制点,不仅关注病毒的含量,更关注后期效果。在这样的生产特点和理论支持下,我们把握好控制点,最终效果产生抗体相对较快,对于商品肉鸭发病期间3-5日内或者5-7日内免疫一次,注射0.3毫升,对其增重非常有帮助;对于种鸭,从雏鸭到开产前进行接种,在产蛋鸭的中后期再免疫一次,基本上可以保证不受感染;对于15天的雏鸭也可以起到保护作用。这是它的特点。
问:鸭传染性浆膜炎防控您有什么看法?
答:对于这方面我的研究不多,但对于细菌性疾病,一是谨记注意生物安全,第二是水源水质的控制,第三是环境和饲料的控制,如果这几方面控制住了,加上精细化的饲养管理,一般情况下,这种细菌性疾病发生的频率就降低了。同时还要避免鸭感染上类似于坦布苏这样的病毒病,否则机体免疫机能下降,也会使细菌类疾病趁虚而入。保证疫苗接种,加上刚刚提到的三个方面,如果都能做到,那相对来说安全性就高了很多。
访谈末,作为养殖宝的在线专家,刘月焕博士对养殖宝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建议。他指出,在线答疑对专家来说,也是一种挑战,建议可以增加学习分享的功能,并且对不同问题进行梳理,分析出哪些专家对口哪些病症,更好地为养殖户服务。
刘月焕博士表示,目前在我国,兽医的社会地位不及国外兽医。但动物的健康涉及公共安全与食品安全,直接关系到人的健康,对此,兽医肩负的社会责任很重,因此这个职业应受到更多尊重。今后随着我国安全法和国际接轨,相信兽医的社会地位也将逐步提高。同时希望在教育方面提升力度,培养更优质的动物健康管理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