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期间,我市畜牧业管理局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粮变肉工程”、加快现代牧业经济发展“六大工程”、加快畜牧业发展“三年攻坚战”奋斗目标和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发展健康产业、推进“五大建设”的总体要求,把优先发展现代畜牧业作为拉动农村经济结构优化调整、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和建设新农村的战略性举措,精心组织,狠抓落实,全力攻坚,实现了牧业经济跨越式发展,实现了产业扩能升级、牧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致富的奋斗目标,为“十二五”牧业又好又快发展夯实了根基。
畜禽总量持续增长,牧业产业地位显著提升。2010年末,全市生猪达到177万头,牛125万头,禽5827万只,鹿22.6万只,同比2005年分别增长48.8%、28%、74%、78%,年均分别增长8.2%、5%、11.7%、12.3%;全市肉、蛋、奶总产量分别达到28.7万吨、9.05万吨、1.56万吨,同比2005年分别增长58.8%、59%和48.2%,年均分别增长9.7%、9.7%和8.1%。预计全市牧业总产值达44.8亿元,农民牧业人均收入达2530元,同比2005年分别增长108.4%和56.2%,年均分别增长15.8%和9.3%。全市外销畜禽及其产品超过30%,畜禽产品加工收入突破13亿元。
牧业小区建设有了突破性进展,标准化生产水平显著提高。5年来,全市按照中央提出的推进健康养殖和省政府提出的开展“三户强乡小区”建设活动,推进“十五个”省级重点建设牧业产业园区的总体规划要求,全面组织实施精品畜牧业跨越工程,按照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健康清洁养殖的发展方向,突出牛、猪、禽、鹿等四大优势产业,坚持走基地园区化、园区标准化的路子。从2007年开始实行奖励扶持政策,纳入了政府目标管理考核,加快了规模养殖场(小区)和产业园区建设,并呈现出规模大、标准高、效益好的竞相开发、多元投入、快速推进的良好发展态势,推动畜牧业产品、质量、管理、规模全面升级。截至2010年末全市已改扩新建标准化牧业养殖小区372个(其中猪168个、肉牛55个、蛋鸡32个、肉鸡65个、奶牛5个、梅花鹿24个、羊10个、貂狐貉等其他13个),比2005年提高5.2倍;全市规模养殖(场)户达到4.4万户,比2005年提高13.7倍,规模化标准化饲养比重达到62%以上。
突出龙头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建设,牧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大幅提高。“十一五”期间,全市把扶强做大龙头企业项目建设作为推进产业化经营的核心来抓,实施“全链条、全营养、全利用”的精品名牌开发战略,依靠招商引资,盘活存量资产,延伸产业链条,推进畜产品加工业扩能升级,打造具有辽源特色的名牌产品,提高产业综合竞争力。目前,全市已建成了金翼蛋品、鹏翔牧业、麒鸣生物、天人牧业、东丰药业、金昌集团、耘垦牧业、嘉利达明胶等8个系列14个龙头加工企业,年屠宰加工能力达到:肉牛20万头、肉鸡5000万只、大鹅1000万只、绿色生猪20万头、鸡蛋3万吨、骨明胶2000吨、肉羊100万只和梅花鹿10万只,辐射带动本市及周边市县4万多个规模饲养场户。全市牧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位居全省前列,先后申报评定了2个国家级、20个省级、34个市级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2个省级种猪场。并先后得到国家和省有关部门认证的牛、猪、鸡、蛋、奶、饲料、兽药等11个优质名牌产品。同时,为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问题,积极培育发展牧业经济合作组织、专业协会和经纪人队伍,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养殖场(小区)的经营模式,提高牧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到2010年末全市培育发展牧业合作经济组织196个(其中牧业专业协会12个、牧业合作社184个),与2005年比增长49倍,会员及合作社社员达5700余人,辐射带动农户3.5万户,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达5万人以上,将畜禽及其产品远销到2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70多个县。
全力抓好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成效显著。“十一五”期间,面对甲型H1N1流感全球范围流行的严峻挑战和高致病性禽流感、猪链球菌、猪蓝耳病及A型口蹄疫等动物疫情的冲击影响,全市积极应对、多措并举,进一步完善无规定动物疫病区软硬件建设,依法开展了口蹄疫、禽流感、鸡新城疫、猪瘟、猪蓝耳病等重大疫病的强制计划免疫工作。2006年市人大常委会审议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动物重大疫病防控工作的决定》,2007年全市开始实行了政府买单、农民养畜禽免费防疫的惠民政策,建立了动物免疫防控屏障。全面开展了实验室检测和流行病学调查,完善了疫情报告制度,建立了预测预警防控屏障。全力推进动物免疫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实行了动物防疫条件审核发证制度,加大了牲畜交易市场和规模养殖场(小区)、动物诊疗场所的监管,强化动物产地、屠宰、运输检疫和市场巡回监督,实行了官方兽医派驻检疫制度,严厉打击病死动物及其产品上市经营行为,建立了动物卫生监管防控屏障。建设和完善了3个省际间动物防疫公路检查站,实行检疫监督人员24小时跟踪监控,制定发布了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和新城疫等7个应急防控预案,完善了防控物质储备和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公共财政保障机制,举办了突出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演练,启动实施了执业兽医考试制度,建立了应急处理防控屏障。确保了全市连续9年无重大动物疫情发生、无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发生,5年获得全省动物防疫先进单位,3年荣获全省动物防疫综合评比第一名。
全面实施科教驱动战略,畜禽良种化程度显著提高。全市以牧业优化升级、提质增效为目标,以全国开展的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和省级产业园区建设为载体,实施畜牧业科教驱动战略,积极开展“阳光培训工程”和“牧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设立了养殖防疫专家热线,举办畜牧业技术专题培训和科普大集“三下乡”活动,创建省市级畜禽标准化示范场(小区)30个。同时,从2007年开始实行了生猪扩繁场、肉牛和奶牛冻精补贴惠民政策,采取“引育繁”相结合的方针,开展了猪人工授精和牛冷配标准化站点建设,加大了东丰梅花鹿、东辽黑猪等地方品种的保护和提纯扶壮力度,强化了种畜禽场的监督管理,全力推进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到2010年末,全市共有猪禽原种场、扩繁场27个,猪、牛人工改良站点147家,三元杂交猪牛比重分别达到85%和66%,蛋鸡良种覆盖率达94%,肉鸡良种覆盖率达100%。
加大养殖投入品监管力度,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为全面提升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保障市民吃上放心肉、喝上放心奶。“十一五”期间,全市抓住国家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试点的有利契机,制定下发了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暨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年活动等实施方案,开展了生鲜乳、饲料、兽药和畜产品四个专项整治行动,设置了举报电话,实行月抽检、季督导、全年跟踪的监管办法,严厉打击了在生鲜乳、兽药、饲料中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的现象,建立并强化了畜禽养殖档案化管理,基本实现了从产地到餐桌的全程监控,确保了无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发生。截至目前,东丰兽药、博源兽药、中佳大地、市创际兽药有限公司等4家兽药生产企业全部通过国家GMP认证,148户兽药经营企业GSP认证工作已全面启动;审查批准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生产企业23户、经营业户230余家,年生产饲料25万吨。绿色无公害有机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质量认证工作已完成4家,新建生鲜乳收购站3个,并且开展了生鲜乳和饲料的三聚氰胺、畜产品质量安全的抽样送检工作,检测合格率为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