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工作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新闻 > 正文

宁夏草原禁牧封育效果显现

发布时间:2011-02-25 07:00    作者:yizhiinfo    来源:畜牧人才网    查看:

  宁夏回族自治区自2003年在全国率先推行禁牧封育以来,一度植被退化、风沙肆虐的宁夏草原草木丰茂,重新恢复生机。当地一些基层干部认为,调动当地农牧民参与禁牧封育的积极性,应树立“生态服务有价、环境无价”的理念,完善草原生态补偿机制,使农牧民得实惠,草原保护有资金。

  禁牧封育生态效益初显

  冬季的宁夏盐池县盐州大草原虽然绿意不再,长长的枯草却昭示着夏秋之际草木丰茂的景象。笔者不由想起3个多月前初次来到这里的景象,当时笔者被这片荒漠奇迹般的生态恢复所震撼:人们每走一步,都能感觉到脚下的沙土松软,但一人多高的灌木沿沙丘起伏,草本植物连绵无际。

  就在七八年前,地处我国四大沙漠之一毛乌素沙漠边缘的盐池县植被退化,风沙肆虐。据当地居民回忆,上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养的牛羊越来越多,仅有的草本植物被牲畜啃噬得越来越少,风沙越来越多。走两里路,刚洗完的头就沾满了细沙粒,头发“板结”后,用梳子梳理很困难。

  盐池县不是个例,宁夏其他地方不同程度都有类似的遭遇。自治区草原工作站站长马建军介绍,宁夏共有天然草原面积3665万亩,占宁夏土地总面积的47%,是黄河中游上段的重要生态保护屏障。然而,近30年来,由于农牧民过度放牧,滥采、乱垦现象严重,宁夏草原大面积退化沙化。

  一项统计显示,30年来,宁夏发生中度退化的草原面积达1998万亩,占54%。在草原退化的各种类型中,沙化草原占1/4,成为国家环保部、中国社科院确定的我国沙尘暴源区之一。

  2003年5月1日,自治区党委、政府首次提出,宁夏全境实施封牧禁育,近400万只依赖天然草原养殖的羊全部下山进行舍饲圈养,草原以自然之力恢复自然。这项政策实施时,国家还尚未启动天然草原退牧还草工程。

  经过7年的努力,宁夏累计完成草原围栏封育2220万亩,退化草原补播改良378万亩。

  草原保护缺乏可持续性动力

  笔者近期在宁夏调研了解到,“以自然之力恢复自然”的方式虽然使草原生态得到恢复,但由于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农牧民增收受到制约,草原保护仍存隐患。

  一是饲草短缺矛盾突出。在实施封牧禁育后,牛羊主要通过舍饲圈养养殖,牧草主要通过推广种植紫花苜蓿等饲料粮解决。然而,宁夏现有的饲料粮种植面积难以满足现有存栏牛羊。

  2006年底宁夏农牧部门在南部12个县、市、区进行的草畜平衡研究表明,12个县、市、区中有11个处于缺草状态,平均缺口达19%。

  自治区草原监理中心副主任王富裕分析,在牧草缺乏的情况下,农牧民只能通过两种途径解决牧草缺乏问题:以人工种草为主要来源,继续加大人工种草力度;部分缺草通过市场购买缓解。两种方式均使农牧民产生经济支出,这种支出是牛羊养殖新增的边际成本,也是农牧民为保护生态环境做出的牺牲。

  据调查,2003年以来,宁夏草原上减少羊380万只,150多万牧民的经济收入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二是草原建设缺少地方财政专项资金支持,资金匮乏妨害保护实效,不少县、市、区轻种草,重种树。笔者在宁夏吴忠、中卫等地级市走访当地部分基层干部,他们普遍反映,草原生态建设完全依靠中央项目资金,地方财政没有将草原生态建设纳入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中。在不少地方,国家下达退牧还草等各项草原建设项目中,本来要求地方配套部分资金,实施中却打了折扣,不少地方都没有落实资金。受此影响,有些县、市、区草原补播进展缓慢。

  另外,由于国家对植树造林的补贴较高,草原补贴较少。不少地方热衷于申报植树造林项目,却不愿因地制宜种草。

  完善草原生态补偿,落实“生态服务有价”的理念

  农业部草原监理中心李志强认为,巩固、推进一些地方难得的草原生态保护效果,应当调和两大矛盾:一是农牧民增收与草原生态保护的矛盾;二是禁牧封育年限延长与欠发达地区财力不足的矛盾。

  李志强说,调和两大矛盾的政策,应从建立与完善草原生态补偿机制开始,让农民收益,缓解地方财力不足。草原得到保护,农牧民的发展机会却受到限制,理应得到一定的补偿。另外,也应该为深入推进草原生态建设筹措必要的公共经费。所谓草原生态补偿,是指国家通过设立相关财政专项资金,对草原所有权人及其付出代价者支付相应的费用,以弥补其为保护草原生态环境等公共利益所付出的代价。

  王富裕认为,草原生态补偿应以草原承包制度与草原的合理载畜量为依据。从目前看,可采取三种措施具体操作,启动草原生态补偿:一是实施禁牧休牧补贴,在禁牧区按照农牧民的草原承包面积给予一定的补助;二是牲畜出栏补贴,按照农牧民出栏的牲畜头数给予补偿,同时为农牧民提供免费的交易场所,免收税费;三是设施补贴,通过为农牧民统一购买饲草料加工机械,或提供购买加工机械的补偿,或给予修建棚圈及青贮设施的补贴,间接地给予生态补偿,扶持农牧民。

  马建军、王富裕认为,实践证明,在防风固沙、恢复生态系统方面,草原发挥了林业不可替代的作用。实施草原生态补偿后农牧民保护草原的积极性将会得到调动,在此基础上,可继续探索推行封牧禁育、退牧还草等工程,大力实施生态移民,使自然条件恶劣的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改良。

版权声明:本文转自网络,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请联系【编辑qq:1240812330】删除,谢谢!

APP下载
官方微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