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发病新特点
1.1 仔猪腹泻流行新特点
规模化猪场的新生哺乳仔猪在出生2~3天后先呕吐,后水样腹泻,迅速消瘦,脱水死亡,药物治疗无效,发病急、病程短,常在l~3天死亡,发病率为50% ~100% ,病死率80% ~100% 。腹泻多发生在产房的新生仔猪,猪场连续多批次反复发生,死亡率高,有的可持续半年之久。
1.2 仔猪腹泻解剖新特点
病死猪只消瘦,被毛无光泽,小肠充血、肠黏膜脱落、肠壁变薄发亮,肠管内充满乳白色或灰白色或黄绿色液状物,内含有泡沫和水样的乳凝块,肠黏膜绒毛萎缩,肠系膜充血与水肿,胃底部充血、内容物呈鲜黄色并混有乳白色凝乳块。发病仔猪还出现了新的病理变化,肺脏出血,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出血,典型的腹泻仔猪剖检多见肝脏明显肿大,有白色坏死点,中度至高度变性,呈土黄色,质地变硬,切面均质,不见肝小叶结构,胆囊多萎缩,胆汁少或无胆汁;肾脏沟回状发育不全,肾脏表面凹凸不平,肾变形严重,肾被膜不易剥离,被膜纤维常深入皮质,肾皮质均有极细小针尖大出血点,肾乳头排列紊乱,初生仔猪的肝源和肾源性病变是先天造成的,即在胎儿时期就受到来自母体的致病因子损害所致,致病根源在母猪。
2 某发病猪场情况和临诊结果
2.1 猪场情况介绍
某猪场规模300头母猪,自2014年10月,肥猪开始发病,半个月后产房开始发病,产房母猪有的发生腹泻有的则没有表现,仔猪症状明显,生下来第2天开始腹泻,24小时左右严重脱水死亡,呕吐与腹泻并存,黄色水样腹泻,个别猪死前四肢挣扎,腹泻疫情已持续3个月。剖检变化:胃胀实,小肠排空且肠绒毛脱落严重;肺脏有出血点和出血斑块;肝脏有黄色坏死点;肾脏针尖样出血点,肾脏沟回先天发育不全;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出血。根据猪场的情况,对发病仔猪进行了病理解剖和实验室检测(发病仔猪所属母猪)。
2.2 病理解剖结果 (图1-6)

2.3 实验室检测结果
采集发病仔猪的肠道内容物用试纸条(韩国产)进行快速定性检测,同时,采集10头发病仔猪所属的母猪血清,进行了猪瘟抗体和伪狂犬野毒抗体的检测,相关结果如下:
1)发病仔猪(2头)肠内容物试纸条快速定性检测,如图7。结果显示:两份头仔猪均检测出PED 阳性,TG E阴性。

2)猪瘟抗体、伪狂犬野毒抗体检测结果(如表1)。结果显示:猪瘟抗体阳性率100% ,且阻断率绝对值特别高;伪狂犬野毒(gE)抗体阳性率50% 。

3 结果分析
检测结果显示,猪场存在流行性腹泻病毒和伪狂犬野毒感染。猪瘟抗体数值分析推测,疑似猪瘟野毒感染,其抗体阻断率绝对值超过80% 的占比达到90% ,怀疑存在野毒感染,确诊需要进一步进行实验室猪瘟野毒病原检测。综合分析,该猪场主要病原是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和伪狂犬病毒混合感染,还可能存在猪瘟野毒感染。
根据本腹泻病例检测分析,猪场反复发生仔猪病毒性腹泻且持续时间超过2个月,可确定多种致病因素混合感染,除流行性腹泻病毒外,重点考虑猪瘟和伪狂犬野毒感染。近几年伪狂犬感染非常普遍且野毒感染严重,应引起高度重视,很多猪场仔猪高死亡率的腹泻是由伪狂犬病毒引起而非流行性腹泻病毒。
4 发病猪场综合处理措施
基于检测结果的分析,建议以下处理措施:
4.1 猪瘟超免
初生仔猪生下来未吃母乳之前进行猪瘟疫苗的超前免疫,1头份/头,需严格管理,规范操作。
4.2 伪狂犬滴鼻
仔猪出生后12~24小时内滴鼻,1头份/头,另外,由于存在伪狂犬野毒感染,建议伪狂犬疫苗免疫程序:商品猪8~10周龄、12~14周龄免疫2次,母猪全群普免,间隔3周加强免疫1次,以后每4个月1次,2头份/头。
4.3 腹泻疫苗的加强免疫
所有胎次母猪产前3~4周免疫腹泻二联灭活疫苗,后海穴注射,剂量:4~5m L/头/次。跟胎免疫需要全年坚持。
4.4 其他疫苗加强免疫
全群母猪、100日龄以前的商品猪全群补免猪瘟疫苗;间隔3~4周加强免疫1次口蹄疫疫苗,一般腹泻结束了口蹄疫就容易流行了,值得注意。
4.5 保温与寄养
发病仔猪产床温度必须达到28℃以上,可采用保温灯和加热板结合的方式进行保温,条件限制的栋舍可以炭火加热,但是要注意通风。对于发病窝次的健康仔猪可以进行寄养,可以减少母猪同居感染的机会,同时仔猪饮用温水减少冷应激,减小仔猪的损失。
4.6 保肝护肾
母猪群进行保肝护肾和补充功能性添加剂,补充营养、微量元素以及氨基酸电解质等,提高母猪的抵抗力和奶水的质量。
4.7 消毒措施
发病猪的粪便、猪场用具(拉料车、扫帚及衣帽等)的消毒,特别是外来装猪车的严格消毒和禁止接触。
(郭林、秦文学、李如举、刘昱 上海海利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