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工作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新闻 > 正文

饲料安全问题及其控制措施

发布时间:2015-07-02 19:51    作者:yizhiinfo    来源:畜牧人才网    查看:
     摘要:饲料安全问题与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文章分析目前我国饲料安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改善饲料安全状况提出相应的控制措施。

     安全、优质和高效的饲料供应是促进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和物质基础。但近年来,随着我国畜牧养殖业的规模不断扩大,为追逐养殖利益而在饲料中添加三聚氰胺、β - 兴奋剂和其他违禁药物,对抗生素、高铜和有机砷制剂等生长促进剂的使用不当等安全问题时有发生,已造成一系列与饲料有关的危害人类健康和动物性食品安全的事件。此外激素、霉菌毒素、化学污染物残留和未经安全检测新型替代品添加等现象引起的食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目前饲料安全问题不仅成为食品安全问题的一项重要内容,而且涉及到更广泛的国际经济问题、社会问题、政治问题和生态问题,因此普遍受到广大民众的关注。面对严峻的饲料安全问题,采取安全有效的措施对其负面影响进行控制,提升我国的饲料安全水平势在必行。

     1  饲料安全存在的问题

     饲料安全是指饲料产品在加工、运输及饲养动物转化为畜产品的过程中,对动物健康、正常生长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及人类健康和生活等不会产生负面影响的特性。饲料安全既关系到动物源食品的安全,也影响到环境和生态安全。近年来,我国饲料安全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饲料中的药物添加剂如抗生素的长期使用或滥用所造成的耐药性和残留问题越来越严重。

     微生物抗药性的存在一方面导致原来对动物传染病有效的抗生素治疗效果下降,同时又会使得畜禽养殖场治疗费用提高。而抗生素的残留不仅影响畜产品的品质和风味,还会引发动物的耐药性向人类传递,给人体健康带来严重危害。

     1.2  非法使用违禁药物的问题

     有些饲料生产厂家、商贩和养殖户违规在饲料生产和饲养过程中滥用违禁药物,如盐酸克伦特罗(商品名:瘦肉精)、莱克多巴胺、催眠镇静剂、激素和激素类物质,或其他新型有害替代品的非法加入等,严重影响人体健康。此外,超量和超范围使用兽药,对药物配伍禁忌和停药期的规定执行不够完善。

     1.3  相关法律和法规的缺失

     由于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不健全,导致饲料生产、贮存、运输和使用等环节存在安全隐患,如饲料原料中的抗营养因子、微生物毒素、致病菌、农药和重金属超标; 饲料加工生产过程中的交叉污染以及转基因饲料的安全问题等,不仅给养殖业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还对人类的健康带来潜在的危害。

     1.4  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由于自然界的化学因素或工农业造成的环境污染而使饲料原料带有有害物质也包括原料中天然存在的有害物质,如农药残留、真菌毒素污染和抗营养因子等,使得饲料原料本身含有危害。

     2  饲料安全控制技术措施

     针对以上饲料安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要减少或杜绝重大安全隐患与危害,使我国畜牧业保持持续、稳定和健康的发展,必须采取安全有效的技术措施加以控制。

     2.1  对饲料生产过程进行安全控制

     从饲料生产的源头如配方设计和原料选购到加工工艺、产品贮藏和运输等整个饲料生产加工环节进行严格的安全控制。

     在饲料配方设计环节,应严格执行农业部颁布的 《允许使用的饲料添加剂品种目录》和 《饲料药物添加剂使用规范》 ,严禁使用违禁药物,遵循配伍禁忌,严格遵守兽药停药期的规定。控制某些含有抗营养因子原料的限用量,禁止添加高铜和高锌,严禁在反刍动物饲料中使用动物源性饲料原料。合理选择饲料防霉剂、抗氧化剂及无公害环保型添加剂,利用理想蛋白质理论和可利用氨基酸配制日粮和利用植酸酶减少无机磷的使用,降低日粮蛋白水平和总磷的含量,提高饲料利用率,充分发挥动物的生产潜能,既可以节约资源,又可以减少氮和磷过量排放所造成的环境污染。

     严把原料关,从原料的选购、接收、清理、粉碎、配料、混合、制粒(或挤压)、冷却、破碎、分级、打包和成品贮存等每道工序进行系统危害分析,确认易发生产品质量安全的关键控制点,并建立相对应的防控措施,加强监督。严格按国家饲料原料有关标准和企业内部原料质量验收标准来采购和接收原料。

     此外,要加强新型饲料加工工艺和饲料生产车间粉尘控制技术的研发工作,从而避免交叉污染,使生产工艺实现无残留或低残留混合、输送和储存,使粉尘污染程度降低。开发新型饲料防霉变技术,避免饲料原料及成品料在储藏过程中的霉变及产生霉菌毒素对饲料安全带来的隐患。

     2.2  加强饲料安全检测

     养殖企业多数不能自检,这就需要加强对已有很大发展的饲料检测技术进行学习了解,防止不安全饲料流入市场,把可能存在的风险降到最低。
    
     随着饲料行业的不断发展、现代仪器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畜产品安全认识的不断深入,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高效液相色谱技术、气相色谱 - 质谱联用技术(GCMS)、液相色谱 - 质谱联用技术(LC -MS)和液相色谱 -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光谱 - 质谱联用技术(LC -ICP - MS)等已经在饲料安全生产中广泛应用。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是饲料质量安全控制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技术,不仅可测定饲料原料的营养成分指标,还能快速测定饲料中的某些有毒有害成分、抗营养因子及药物成分,如棉酚、植酸磷和葡萄苷等(李辉等, 2006)。此外,它还能科学地分析配合饲料的原料组成和来源,很好地应用于饲料安全溯源管理。(安洪泽等 2008)建立饲料中莱克多巴胺、沙丁胺醇和非诺特罗等 3 种 β 一兴奋剂的高效液相色谱 HPLC 法。朱慧贤等(2007)提出盐酸克仑特罗的快速分离柱 HPLC 测定方法; 陈新等(2007)建立利用光化学柱后衍生—(HPLC)—荧光检测器检测花生粕中黄曲霉毒素 B1、B2、G1 和 G2的方法,该法可以简便快速地检测花生粕中黄曲霉毒素的含量。倪沁颜(2008)建立快速高效测定饲料中三聚氰胺的测定方法。Wang 等(2010)利用 HPLC -ICP - MS 技术对饲料中洛克沙砷、阿散酸、砷酸、亚砷酸、一甲基砷、二甲基砷和 4 - 羟基苯砷酸 7种砷进行了很好地分离检测,砷最低检出量能达到1. 7 μg/kg。此外,应用免疫学检测方法目前已经成为饲料安全快速检测中重要的技术之一,作为一种新型的检测技术手段已经得到广泛应用。Zhao 等(2008)应用单克隆抗体酶联免疫法检测出饲料中的喹乙醇,与液相色谱检测法检测出的结果具有很高的相关性。还可以利用单克隆抗体酶联免疫方法快速测定饲料原料和配合饲料中黄曲霉素 B1、赭曲毒素 A、玉米赤霉烯酮和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等污染状况,为防霉保鲜和防霉剂的使用提供科学依据。

     2.3  开发新型安全高效饲料添加剂

     饲料是动物性食品的源头,只有安全无公害的饲料才能生产出安全的畜产品。尽管抗生素、高铜、高锌和砷制剂等饲料添加剂对动物生产性能和饲料利用效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长期大量使用直接威胁到人类的健康与生存。因此动物饲料的安全控制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开发新型绿色和无公害饲料添加剂以替代,以减少或停止使用抗生素和有潜在危害的添加剂。大量资料显示,植物提取物、微生态制剂、合生元、中草药、酶制剂和抗菌肽等饲料添加剂以其安全、高效、稳定和可控的特点被看作抗生素的良好替代品。它们对促进饲料和动物产品安全,保障消费者健康,全面推进饲料工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Amrik 等(2004)研究表明,止痢草不仅可通过抗菌或杀菌维持动物肠道健康,防治腹泻,同时能促进消化和提高食欲,并且还可作为天然饲料添加剂来促进猪的生长和改善繁殖性能。纪少丽等(2013)报道,母猪日粮添加植物提取物(止痢草精油, OE)可显著提高肉猪屠宰质量(P <0.01)、腰肉厚度(P <0. 001)、瘦肉率(P <0. 05)、胴体肉质评分(P < 0. 01)和胴体价格(P <0. 01),而猪日粮中添加抗生素趋于降低瘦肉率和增加脂肪厚度。据报道,添加 200 mg/kg 益生素芽孢杆菌比 400 mg/kg 更能促进免疫器官的发育,而抗生素组免疫器官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发育不良,提示芽孢杆菌类益生素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靳二辉等, 2013)。Kumprecht 等(1998)研究表明:饲粮中添加合生素可以使断奶仔猪的体质量、日增质量和饲料转化率显著提高。

     中草药添加剂具有无残留,无毒和无不良反应,不产生耐药性等优点,其含有生物碱、多糖、甙类、挥发油、鞣质和有机酸等生物活性物质,既可以直接杀菌和抑菌,又可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和新陈代谢,提高畜禽健康水平。饶骏等(2005)报道,以黄芪、神曲和何首乌等为主要成分的复方中草药饲料添加剂可以显著降低仔猪腹泻率,且效果好于抗生素组。刘雨等(2013)研制出一种由甜菜碱、酵母硒、吡啶甲酸铬和植酸酶组成的高效绿色多功能饲料添加剂,饲料添加剂可部分或完全替代抗生素。而抗菌肽是生物体内诱导产生的一类具有抗菌作用的生物活性肽,是哺乳动物防御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分子量小、热稳定性好、无免疫原性和抗菌谱广等特点,不仅在机体抵抗病原入侵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还可以作为动物饲料理想的防腐剂替代品(沈凌宏等, 2012)。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将有更多的新型安全高效饲料添加剂不断被开发和推广应用,确保养殖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2.4  发展饲料生物技术,开发新型生物饲料

     应用现代生物技术和常规杂交育种技术,可以培育低植酸玉米、低丹宁高粱、双低油菜和低棉酚棉花品种,从而改善适口性,提高营养物质的利用率,降低粪便中氮磷的排放,为优质安全饲料的生产从原料提供了保证。此外,利用生物技术对常规饲料原料进行加工改造,消除其中的抗营养因子,积累有益的代谢产物,进而提高饲料的利用率和动物的消化能力。通过利用饲料生物技术,可以改变饼粕类原料的理化性状,并对豆粕、棉粕、菜籽粕和花生粕等蛋白质饲料原料抗营养因子降解,如豆粕的抗原蛋白、棉粕的棉酚和菜籽粕的硫甙等,将有毒饼粕转变为无毒和低毒的优质蛋白质饲料。发酵和酶解植物蛋白饲料较之常规蛋白饲料除含有更多小肽和氨基酸等易消化吸收物质外,还含有丰富的酶类和益生菌等生物活性物质,可以提高饼粕类饲料原料的品质,增加动物适口性,改善动物肠道菌群结构,提高消化吸收率。杨宇等(2013)利用筛选出的黑曲霉、酵母、植物乳杆菌和芽孢杆菌的混合益生菌群在成熟的发酵条件下发酵湖北棉粕和菜粕,结果表明,湖北菜粕经过发酵处理后,原料里的硫代葡萄糖甙、异硫氰酸酯和噁唑烷硫酮的含量分别降低 5. 56% (P > 0. 05)、40. 91% (P < 0. 05)和 37. 50%(P < 0. 05)。乔晓艳等(2013)利用热带假丝酵母 JD -9 和干酪乳杆菌 MX -48 对棉粕进行发酵后,棉粕中游离棉酚脱毒率达到 48. 1% ;棉粕中小肽含量由发酵前的 3. 46% 提高到 14. 43%;总氨基酸和必需氨基酸含量分别提高 10. 81% 和11. 57%,其中 赖 氨 酸 和 蛋 氨 酸 含 量 分 别 提 高11. 24% 和 35. 48%; 植 酸 含 量 从 1. 83% 降 到0. 29%,相 应 的 无 机 磷 含 量 从 0. 08% 提 高 到0. 51%; 粗纤维含量的降解率达 15%,使棉粕饲用品质得到明显改善。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完善,新型生物饲料作为安全优质、节能环保和健康高效的新一代饲料将在克服饲料安全隐患方面做出积极贡献。

     3  小结

     动物性食品的安全依赖于饲料安全,而饲料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畜牧业能否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瓶颈,解决好饲料安全问题刻不容缓。针对目前我国饲料质量安全状况,需要从全方位和多角度考虑,从关键环节着手,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建立保障饲料安全的管理体系、饲料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和饲料安全评价体系,重点加强饲料加工与生产、饲料质量监测和新型无公害的高效绿色饲料添加剂的研发等方面的研究。植物提取物以其无耐药性、无残留和无不良反应的特点,已成为一类应用潜力巨大的替代抗生素的饲料添加剂。饲料生物技术作为控制饲料安全隐患的关键性技术,将在支撑养殖业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河北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  龚建刚;河北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  赵国先、张一为、冯志华)

版权声明:本文转自网络,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请联系【编辑qq:1240812330】删除,谢谢!

APP下载
官方微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