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埋怨中国养猪业的繁殖效率低,经常说引种退化快的时,是否也应该反思:我们建造的猪舍有没有满足繁殖猪群的环境需求呢?我国集约化养猪业三十年多来,整体的养猪生产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然而,我们也注意到,原来处在相同地区、有着相似经营条件的各个养猪企业的进步水平却是千差万别。为什么有的养猪企业发展十分迅速,而有的却发展很慢甚至濒临倒闭?为什么有的企业疾病频发,而有的企业却能保持连续7年都没有发生过蓝耳病?这些问题让我们不得不思考:这些成功的企业用了什么关键技术?而这些关键技术又有没有共同点呢?
早在20世纪90年代末,我曾就对约六十家养猪企业做过关于“是否应用了当时行业的24项先进技术”的调查。这些“先进技术”无非是“母猪群与断奶后猪群分开饲养、建立环境控制公猪站、分胎次饲养、净化伪狂犬病、控制断奶后仔猪链球菌病之类”,已是当时国际养猪业已充分证实行之有效的成熟技术。十几年后回顾发现,当时积极采用先进技术的企业,都有了很大的进步,他们所应用的先进技术对企业起到了革命性的帮助作用。再观之如今快速发展的养猪行业,通过对行业最关键的因素调查分析后,我们不难发现这些成功了的企业在关键因素上总是非常相似的,就是他们在生产管理过程中运用了更多前沿的方法和技术(比如新式猪舍、精准营养、关键的场内选育方法等等)。管理科学上,把行业中最成功的企业不约而同地采用的这些关键技术称作“行业的技术前沿”。
热应激对繁殖猪群的影响尤为严重。对公猪来说,每一次热应激(常常指摄氏27度以上持续2天以上)都会对公猪精子的受精能力产生40天以上的影响,这是由公猪的生精作用周期决定的。对母猪来说,热应激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妊娠早期胚胎的存活和着床。多个来源的试验研究均发现,配种后的母猪所处的环境温度一旦超过27℃并持续7天以上,就会影响胚胎的着床和存活。早在1985年,有英国学者就做了一个很重要的实验(见表),以初配的母猪群为研究对象,把他们随机分成2组分别配种,实验组每天需要在超过27℃的环境中待至少4个小时,而对照组则处在23℃左右的环境中。妊娠前期将这些后备母猪屠宰,衡量配种母猪后每一侧子宫中胚胎的湿重。结果发现,实验组在热应激以后,胚胎湿重是233毫克,而在23℃左右环境的对照组,胚胎湿重是336毫克,这也证明了在热应激后的母猪在妊娠早期极显著地损失了胚胎。这项实验还证明,热应激下(配种后16天)母猪外周血清中孕酮水平显著降低,进而说明妊娠的维持亦已受到威胁,造成妊娠失败。
最近(2012),荷兰瓦赫宁根大学对欧洲16家猪场21403窝分娩记录与猪舍温度进行相关分析后发现(图),母猪妊娠后80~100天期间,环境高温会显著降低产仔数。在我们埋怨中国养猪业的繁殖效率低,经常说引种退化快的时,是否也应该反思:我们建造的猪舍有没有满足繁殖猪群的环需求呢?
满足繁殖猪群的环境需求站、分胎次饲养、净化伪狂犬病、控制断奶后仔猪链球菌病之类”,已是当时国际养猪业已充分证实行之有效的成熟技术。十几年后回顾发现,当时积极采用先进技术的企业,都有了很大的进步,他们所应用的先进技术对企业起到了革命性的帮助作用。再观之如今快速发展的养猪行业,通过对行业最关键的因素调查分析后,我们不难发现这些成功了的企业在关键因素上总是非常相似的,就是他们在生产管理过程中运用了更多前沿的方法和技术(比如新式猪舍、精准营养、关键的场内选育方法等等)。
管理科学上,把行业中最成功的企业不约而同地采用的这些关键技术称作“行业的技术前沿”。新一代的高产母猪对环境的需求更高。这两年,美国的艾奥瓦州立大学、威斯康星大学和伊利诺伊大学从事猪群环境研究的学者发现,新一代的种猪,特别是新丹系、新美系、托佩克、PIC,生产性能大大提高了,但同时产热量、产湿量也大大。妊娠期母猪群每一天的热的产量(THP)和水分总产量(MP)比原来增加了很多。在这种环境下猪的体感温度也改变了(所谓“潜热”,即在同样的温度,在湿度不同的情况下,所感觉的温度不一样)。同样温度,当湿度升高时,在冬天感觉更冷,在夏天会感觉更热。要想让这些新一代种猪达到自身高的繁殖率和生长速率,我们目前的猪舍所设计的环控条件,已不能满足新一代种猪对环境的需求的。经常听到有人说的从国外引种繁殖成绩下降很快、种猪退化快,在评估猪场选育方案的同时,还应该认真检查给这些种猪提供的猪舍环境条件是否满足了猪的要求。
对照组热应激后每侧子宫的胚胎湿重(mg)336±75233±66如何满足繁殖猪群的环境需求?首先要保证繁殖猪群对温度的需求。我们之前提到温度对于繁殖猪群的重要性,会造成妊娠期母猪胚胎损失的温度高限(母猪开始出现热应激)是26.5℃,那么在配种的前两个月里环境温度一定不能长时间超过这个限度。妊娠早期的热应激,显著降低着床胚胎数量,相应的致使总产仔数降低。夏季母猪返情增加也与热应激有关。当环境温度超过29℃时,胚胎的着床和存活都会受到影响。对于公猪来说,最适温度为12~25℃。如果环境温度过高,对公猪精子的授精能力产生的影响相当长。此外,对于泌乳期带仔母猪来说,最适分娩舍设置温度为22℃左右。我们国内和德国的两个实验同时证明了,在20多天的泌乳期里,体重损失超过5%的头胎母猪断奶后的7天配准率显著降低,后续的产仔数和发情都不正常。
其次要改善猪舍的换气率。新一代的种猪繁殖率高、生长速度快,其根本原因是代谢率提高了。最新的是研究发现,泌乳期的母猪在相同阶段,这些通风量要求增加了44%,才能有效带走热量,所以必须改善这些阶段的通风状况,才能有效保证繁殖效率。寒冷季节,妊娠母猪舍得最低通风量需求也证明需要提高,几乎需要增加一倍,才能把妊娠期母猪产生的NH3、水分还有热量带走,减少对呼吸系统的影响,避免胚胎的损失。需要特别要注意的是,在最低通风量时需要计划好进风口的位置和数量,不能让冷风直接落到猪体。这期间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风机的选择。因为现在风机的选择差异巨大。通过检测我们发现,同样是24寸的风机,有效通风量甚至会相差40%。所以说在选择风机的时候一定要请专业的人士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和建筑特点,帮忙计算满足猪环境需求的风机。
另外,繁殖猪群猪舍的采用一定等级的空气过滤系统在我国更有意义,特别是大型公猪站的建设中最好选择全空气过滤系统,因为蓝耳病病毒在公猪精液内的散毒时间更长,而成年母猪蓝耳病的散毒期可从几天到几十天不等。我们还在两个相邻的养殖场做了一个试验。一个养殖场做初效的空气过滤(简单的滤掉灰尘和主要病原体的载体),另一个养殖场不做过滤。结果发现,做了初效过滤的养殖场连续4年没有发生过猪流行性腹泻(PED),而没有做过滤的那个场每年都会不同程度地发生PED。
现阶段我们国家的生猪养殖技术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加之行业迅速洗牌的时期充满了不确定性,未来中国养猪企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都要依赖于行业的前沿技术,这些技术势必会在养猪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闫之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