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都区地处苏北平原中部,是长三角重要区域中心城市盐城的市辖区,现辖20个镇(街道、区),是全国生猪调出大县、江苏省蛋鸡产业基地县。2013年,生猪饲养量80.86万头,家禽饲养量2146万只,规模养殖场1142个,规模养殖比例达80%以上。规模化养殖后,一些突出矛盾集中显现,如畜禽粪便处理与环境保护之间、城市扩张与养殖用地需求之间、传统型生产与标准化生产之间等等,都需要得到切实解决。
1盐都区当前畜禽养殖存在的主要问题。
1.1中小规模场数偏多
1142个规模养殖场中,省级规模88个、市级规模484个、县级规模570个。中小型规模场比例为92.3%,由于资金、技术、设施、设备等多方面原因,成为产生矛盾的主要力量。
1.2规模养殖设施落后
据调查,全区规模养殖场管理全封闭的仅占42.3%;自繁自养生猪场占33.3%、使用限位栏的占32%、高位产床、仔猪保育床低至12%;机械捡蛋场占4%,机械清粪8%。90%的场粪污处理仍使用简单的农牧循环方式;采用水帘空调场占9%;配套较好设施设备者主要集中在省级场。
1.3规模养殖场粪便处理与利用成为当务之急
规模养殖场每年生产的畜禽粪便量达数10万t,沿用过去处理与利用模式,显然已不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变化需要。
1.4城市周边乡镇规模养殖场数量偏多
潘黄、毓龙、张庄、龙冈、冈中、大冈等乡镇都分布在盐城市区周边,养殖场数688个,超过了60%,产生了养殖与城市争地及环保等新矛盾。
1.5规模养殖场经营者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
全区1000个科技示范户中,60岁以上157人,51~60岁411人,41~50岁361人,40岁以下仅71人;中专及以上学历者仅7人、高中学历者223人,其余皆为初中及小学毕业。
2盐都区采取的一些针对畜禽养殖业发展关键性措施
2.1成立农村经济开发区,促进畜禽养殖业区域转移
成立了农村经济开发区,通过培育、整合、招商等多种渠道发展畜禽规模养殖,吸引规模养殖企业从靠近城市中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2.2发展标准化生态健康养殖示范场,发挥示范效应
2007年以来,通过政策引导、项目支持、技术扶助等多种手段,先后建成了农业部标准化蛋鸡养殖场、江苏省标准化生态健康养殖示范场等示范性规模养殖场138个,发挥了较好的示范效应。
2.3鼓励和扶持规模养殖场开展设施设备换档升级
通过生猪调出大县奖励资金、蛋鸡养殖场以奖代补、生猪养殖场标准化项目建设等多种途径,鼓励和扶持了一批规模养殖场的设施设备改造升级,建成机械化自动化养殖场5个。
2.4开展畜禽粪便处理与利用建设
在大冈镇瓦屋村筹建畜禽粪便集中处理中心,该中心用地已获省国土厅批准,建成后将具备日处理60t畜禽粪便的能力;在规模养殖场建设沼气池,变废为宝、减少排放,保护了环境;建设了2个有机肥工厂,将畜禽粪便制成袋装有机肥;开展生猪发酵床技术推广,已有2个猪场开始运作。
2.5开展畜牧业从业人员素质培训
通过请进来、送出去等多种方式和途径开展培训,年培训各类基层从业人员3000人次以上。
3对盐都区畜牧业转型升级的思考
3.1正确定位盐都区畜牧业发展方向和目标
考虑与城市的亲和性,定位于都市畜牧业,比较恰当。避免追求数量、重视质量提高,新建规模养殖场,必须远离城市和重要水源地。
3.2加快规模养殖场西移速度
目前,虽然成立了农村经济开发区,但力度不够,应尽早完善畜牧业产业规划,划定禁养区、限养区、适养区,将规模养殖场大量向中西部乡镇转移,靠近城市的新204国道以东范围应全面禁止新建和扩建规模养殖场。
3.3实行新建规模养殖场准入制度
制定新建畜禽规模养殖场选址应符合本地规划、在主管部门登记备案、符合动物防疫条件、按照国家《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开展环评等相关准入条件,严控低水平落后产能重复建设,防止造成新的污染。
3.4加快标准化生态健康养殖场建设
在规划区域建设一批高起点高水平的标准化生态健康规模养殖场,逐步淘汰落后产能,做到规模养殖、生态养殖、健康养殖、设施养殖“四位一体”,达到规模适度化、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便处理无害化和畜产品安全监管常态化。
3.5加快科技创新与推广应用步伐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快科技创新与推广应用步伐,特别要加大畜禽粪便处理与利用力度。扩大培训受众,培育社会各层次多方面人才,创造转型升级技术推广的更多途径和应用力量。
3.6加强畜牧业规范化生产
加强畜牧业生产投入品使用、动物防疫、动物检疫、疫病监测等各个具体环节规范化建设,通过规范化工作促进标准化生产。
(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畜牧兽医站,顾行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