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工作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新闻 > 正文

非农资本跨界投资,畜牧业缘何火热?

发布时间:2014-11-18 17:29    作者:yizhiinfo    来源:畜牧人才网    查看:
     8月7日,恒大集团同时成立了3个新业务公司,分别为恒大乳业集团、恒大畜牧集团和恒大粮油集团,计划投资超过1,000亿元进军这3大产业。恒大集团高调进军畜牧业,引起了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

     尽管农业被认为是高危投资领域,但近年来,俨然已经成了一个越来越时髦的投资领域。2006~2011年,中国农业行业共披露200多起VC/PE投资案例,投资总额近70亿美元,但2010~2011年的投资总额就超过了过去的总和,投资模式趋于专业化和产业化。2011年共有8只农业产业基金成立,总目标规模超过60亿元,呈现爆发式增长。非农资本投资畜牧业早已不是新闻,此前的高盛、德意志银行、艾格菲、联想、网易到如今的恒大,从国外资本扎堆来华到国内资本巨头跨界投资,农产品已经成了嗅觉灵敏的商业精英追捧的对象,商业大佬们纷纷踏足畜牧业,掀起了非农资本进军畜牧业的一波高潮。

非农资本瞄准畜牧业投资形式多种多样

恒大-抱团发展,比翼齐飞

     恒大集团是第一家产业化、规模化进入现代农业的大型企业,或将提升中国农业产业竞争力和盈利水平,开创全球产业新格局。恒大计划投资超过1,000亿元打造中国民族品牌,现已投资近70亿元建设及并购22个生产基地,启动恒大粮油、恒大乳业、恒大畜牧产业,全面布局大兴安岭生态圈。恒大畜牧集团业务从鸡、鸭、鹅到牛、羊、猪,将全面覆盖牲畜家禽的饲养、深加工和销售。

     恒大地产近日在香港举行的业绩发布会上,集团董事会主席许家印宣布,集团正式进入“多元+规模+品牌”战略阶段。许家印称,“世界500强企业绝大部分发展到一定程度和规模后,都会选择多元化战略,对恒大也是这样。恒大的规模、团队、品牌,如果不走多元化战略,会失掉很多发展机会。”据了解,恒大已经将未来的“三年计划”主题确定为“夯实基础、多元发展”。市场人士分析,恒大的基础即房地产主业年销售额超千亿,多元化拓展将更加强势。由此,我们也清晰地看到了恒大的发展战略,以地产为核心,以恒大足球为品牌驱动,以健康产业和食品产业为两翼的产业结构,外加娱乐文化产业作为衔接,打造出恒大的社区服务生态圈。

艾格菲-租赁+入股模式

     艾格菲的前身是1995年创立的百世腾,主要销售猪用预混料。2007年在美国上市并融资1亿美金,随后迅速发展到猪用饲料产业链。短期内新增500人的销售团队,在全国开设900多家饲料连锁店,并新增1,500人的养猪团队,通过股权或租赁的方式控制或直接经营40个万头规模猪场,控股数千个小型规模养猪场。

     艾格菲收购的养猪场,固定资产仍归原企业主所有,屠宰和销售也维持原有渠道。艾格菲实际上只是承包了猪场,收购的每个猪场都分配了场长和财务,其他管理人员以及一线员工,都是猪场原有的员工。它与猪场签订的是“生猪收购协议”和“租赁协议”,外界将这种商业模式称为租赁模式。在广西、福建等地,艾格菲多以租赁模式与养猪场合作。另外,艾格菲还与几十家养猪企业签订了股权转让协议。2008年后,艾格菲先后控股近34家万头规模养猪企业,控股比例在55%~100%之间。

     艾格菲的养猪发展模式属于轻资产投资,比较容易快速复制,占用资金少,掌控资源广,一度引发人们的关注,被认为是养猪业中的明星企业。

网易-摸着石头过河,探索全新模式

      2008年网易丁磊有了进军农业的想法,并着手组建了网易农业事业部。网易公司生态养殖项目总投资3亿元,兴建的网易养猪场坐落于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总面积约1,200亩,从场所设计到喂养方式,全部采用世界顶级的高科技,目标是建一座网易养猪示范基地。

     在丁磊看来,“产业化并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一种养殖模式的探索。”他希望通过互联网思维影响传统养猪业,不断地摸索和优化养猪的流程,最后把成熟的方案公布在网上,做养猪中国式公开课,免费供大家学习借鉴,能够复制,从而带动整个产业的提升,既帮助农民致富,又拯救城市餐桌。

     网易养猪场要为中国探索“第三代养猪模式”,既保证企业赢利,还提供安全、品优、健康、美味的猪肉,为中国的养猪业寻找一条全新的路子。

高盛-收购整条产业链

     高盛斥资2~3亿美元,在中国生猪养殖重点地区湖南、福建全资收购了十余家专业养猪场。随着中国养殖规模化、专业化大举推进,高盛在投资双汇、雨润等企业上面尝到了甜头,已抓住了加工环节的高盛当然不会放弃向对市场和价格更有影响力的产业上游推进,选择这个产业链条的源头来投资,目的在于打通整条产业链。目前,高盛已成为中国唯一的一家掌控着一个庞大产业的上、中、下三游的公司。

昔日先锋大多折戟沉沙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有近30家上市公司拥有畜牧业务,但其中成功案例并不多。时过数年,当时的高调宣布与现在的销声匿迹形成了鲜明对比。

艾格菲-光辉不在,背影寂寥

     艾格菲-光辉不在,背影寂寥艾格菲的租赁+控股模式看上去很完美,但是在实际运营中却困难重重。从表面看来,艾格菲统一管理、统一经营的模式为养猪水平参差不齐的中国市场注入了新的发展动力,但过快的扩张速度也留下了一些隐患。租赁模式在一些省区推广时,曾遭到当地养殖厂的抵制。在入股模式中,养殖户和艾格菲在猪场的管理上也存在很大分歧。据不完全统计,在艾格菲的布局中,只有福建的几个直管租赁模式的养猪场实现了盈利。

     从生猪养殖到屠宰、加工和终端销售,养猪产业链很长,艾格菲仅仅占据了上游两个环节,缺乏对下游环节的掌控,因此在波动发生时,损失无法避免。市场低迷,此前租赁或控股的猪场纷纷退出合作,销量急剧下滑,加上投资中的种种问题,养猪业务将艾格菲拖入前所未有的低谷。2010年全年,艾格菲主营收入2.436亿美元,但净亏损达到4,270万美元。2012年2月,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艾格菲国际有限公司摘牌,最终折价“甩卖”给天邦股份。

高盛-农产品表现将最糟糕

     与其他投资企业相比,高盛的业绩无疑是最好的,但其对中国养猪业的态度正在发生转变,从此前积极高调介入中国生猪产业,到如今外界纷纷认为高盛正在想方设法套现退出。对于高盛这样的投资者来说,2014年也将是艰难的一年。高盛最新发布的报告预计,2014年商品价格整体将会下跌约3.0%,而农产品期货市场将是表现最糟糕的商品市场,能源以及工业金属收益将高于农产品市场,预计农产品商品价格下跌幅度将达到11%。

网易-“丁家猪”千呼万唤出不来

     2011年3月,网易养猪场宣布落户浙江省安吉县。但如今已过去3年之久,网易生猪从未在市场露面。虽然,丁磊曾向外界表示,养的猪已经可以吃了。但据媒体报道,以丁磊为首的“养猪三人组”已散伙,而网易养猪场,其养殖规模还不到200头,与此前宣布的上万头相距甚远。对于已养成的近200头生猪,当地村民表示,已经作为福利发送给内部员工。网易公司也曾公开表示,“我们确实高估了自己,也高估了养猪中所面临的问题。农业对于网易真的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复杂的供应链管理也不是互联网公司的长项。我们碰到过很多困难,比如种猪挑选,比如臭气排放的处理。我们从来没有如此缓慢地推进过项目。”生猪养殖是一个产业链很长的行业,从选址、育种、选种到防疫等各个环节,而网易完全从零开始探索,对行业的复杂程度估计不足。目前,互联网和养殖业的速度差考验着继续坚持的网易养猪团队。

非农资本为何纷纷投资畜牧业

     近年来,互联网、地产、白酒、化工等各个行业,在实践其多元化经营的战略中,纷纷将目光投向畜牧业。那么,畜牧业为何突然成为炙手可热的“香饽饽”?

     首先,惠农政策稳定。近年来,为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国家进一步巩固、完善、强化了惠农政策。从2007年开始,国家对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实施补助政策。年出栏500~999头的养殖场(小区)每个中央补助投资20万元;年出栏1,000~1,999头的养殖场(小区)每个中央补助投资40万元;年出栏2,000~2,999头的养殖场(小区)每个中央补助投资60万元;年出栏3,000头以上的养殖场(小区)每个中央补助投资80万元。2014年,农业部将会继续实施生猪的能繁母猪补贴政策,并且在用地、用水、用电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政策倾斜。因此,政府的补贴把本来应该在其他行业的资金吸引到畜牧业中。

     第二,畜牧产业信贷方便、减税力度大。国家规定,农行、农发行等金融机构,要充分运用信贷政策,简化贷款手续,重点支持标准化规模养殖场;鼓励信用担保和保险机构扩大业务范围,采取联户担保、专业合作社担保等多种方式,为规模养殖场和养殖户贷款提供信用担保和保险服务;清理整顿涉及生猪屠宰、销售环节收费,减轻养猪户、生猪经营者负担。

     第三,畜牧行业实际利润率较高。业内人士透露,以养猪为例,高端畜牧业肉制品一项的利润约为20%,加上规模化养殖财政补贴,整体利润可达30%左右,而目前房地产业的普遍利润率不足30%。

     第四,农产品消费潜力巨大。跨界资本注资农业主要还是看好中国巨大的农产品消费潜力以及目前农业生产体积小、产业分散的状况。跨界资本进入农业,有可能对相关产业进行整合,构建产业巨兽。

     第五,跨界资本所属公司需要畜牧业等实体企业来带动自身的多元化发展。公司旗下需要一定数量实体产业公司和企业,这样既可以提高自身知名度,又可以给广大股民吃下一颗定心丸。

     虽然目前来看,多数非农资本在畜牧业的发展,远不及其主业般顺风顺水,想要在畜牧业领域的游刃有余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随着各行各业微利时代的到来,畜牧业企业大都也面临着资金短缺之困,非农资本的注入,无疑是顺应经济发展与时代潮流的。对于人们所担忧的这些企业对农业、农村、农民的不熟悉,虽是一个挑战,但不会成为不可逾越的障碍。

版权声明:本文转自网络,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请联系【编辑qq:1240812330】删除,谢谢!

APP下载
官方微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