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使用过多
众多猪场不能根据本猪场的情况,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猪只从出生到出栏,隔三差五地免疫疫苗,严重影响了猪的健康。巨大的需求,吸引着世界上知名的生物制药公司和国内的诸多疫苗生产厂家,疫苗种类越来越多,产量越来越大。这几年国家投入大量的财力、人力研究高致病性蓝耳病、圆环病毒病、高热病,现在看来,上述几种病对猪场造成的危害还是很大的。需求带动生产,生产反过来推动需求,疫苗使用过多常常导致猪体内疫苗相互作用,猪只体质不升反降。
技术服务渠道不畅通
大型规模猪场有自己的技术员和专家服务团队,但中小型猪场的技术服务目前主要来自兽药、饲料销售人员。这些人对猪场推荐的保健方案、饲料、添加剂等有逐利性,这是不可避免的,同时也是非常危险的。众多中小猪场防疫、保健方案无奈地被某些厂家牵着鼻子走,导致猪只从出生到出售,不是吃料长大,而是吃药长大,这是养猪技术的倒退。
近年来我国引进了大量的大白、长白、杜洛克等洋种猪,土猪越来越少了,如果养殖场还使用土办法来养洋猪,就很难养好。中小型养猪场需要科学的养猪方法、管理方式。除了猪场相关人员需要积极主动地学习之外,基层兽医站也应当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请科研专家或者一线的兽医工作者定期对养殖场进行相关培训,给养殖场户提供科学的养殖管理技术,帮助他们养好猪,养出好猪。
管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防重于治的观念虽然一直在提倡,但做到的猪场不多。猪场管理者在养殖过程中,往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举例说,假设某个养猪场养了1万头猪,其中一排猪舍的100头猪有发病症状,养殖者或者管理者就把主要精力放到了这100头猪上,琢磨这是什么病?怎么才能治好?于是带着病猪样本到各处去化验……其他那99排猪舍的猪,只能做到正常喂食,导致顾此失彼。
笔者看来,发现了病猪,首先应隔离,观察是否有治疗的价值,如果属于以下五种情况最好直接淘汰:无法治愈的,治疗费用高的,治疗费时、费工的,治愈后经济价值不高的,传染性强的。其次,如果是慢性病且有治疗价值,就应为病猪提供比正常猪舍更为舒适的生存条件。最主要的一点,是保证健康猪不被病原传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