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工作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新闻 > 正文

新出现的多种猪病病毒值得重视

发布时间:2014-11-17 21:32    作者:yizhiinfo    来源:畜牧人才网    查看:
     过去的20多年中,新的猪病病毒不断出现,给全世界养猪业带来了严重威胁。不少病毒并没有国境限制,已经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地的主要养猪国家。这些新出现的病毒主要有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猪圆环病毒2型(PCV2)、猪细环病毒(TTSuV)、猪博卡病毒(PBoV)及其他新出现的猪细小病毒(PPV)、猪淋巴细胞疱疹病毒(PLHV)、猪札幌病毒(SaV)、诺如病毒(NoV)、猪戊型肝炎病毒(HEV)、尼帕病毒(NiV)和梅那哥病毒(MNV)等。其中PRRSV和PCV2所引起的经济损失最为严重,国内外对其研究也较为深入。除这2种病毒外,其他病毒也具有潜在的威胁性,本文将介绍这些病毒流行、传播以及致病情况。

1猪细环病毒

     TTSuV最早于2002年在日本的猪群中发现,但回顾性的研究显示,1985年西班牙的猪群中已存在该病毒。世界各地的猪群中已鉴别出两种不同的TTSuV,分别称为TTSuV1和TTSuV2。TTSuV1和TTSuV2基因组均为单链、环状、负股DNA,基因组长度为2.8kb,由4个ORF(开放阅读框)组成,还含有一段高GC含量的非编码区域。有研究称TTSuV的ORF1编码核衣壳可以复制相关蛋白,其他ORF的功能尚不清楚。

     TTSuV在世界各地的猪群中广泛存在,病毒存在于受感染猪的血清、粪便、唾液、精液和组织样本中,通过水平或者垂直传播。采用PCR检测方法显示,TTSuV1和TTSuV2共同感染的概率较高。日本、美国、加拿大、巴西、西班牙、德国、中国、泰国以及韩国等均有TTSuV的存在。

     TTSuV在世界各地猪群中的流行率在24%~100%。TTSuV主要的传播途径是粪口传播,但垂直传播也是重要的传播方式。1周龄仔猪的鼻腔和粪便样本中就可以检测到TTSuV,病毒的检出率往往随着日龄的增加而增加。

     TTSuV本身并不能够立即引起疾病,因此能够感染看似健康的猪。不过,不少研究认为TTSuV感染能够影响其他一些疾病的发展甚至会影响疾病发展的结果。近些年一直有报道认为TTSuV感染同猪圆环病毒2型(PCV2)感染有关。

     在自然状态下,TTSuV与PCV2共同感染的概率很高。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共同感染并不一定能够导致疾病,只是无症状的亚临床感染。疾病的发生可能不只是病毒共同感染的问题,还同病毒的含量有关。因此,TTSuV可能是引起免疫系统损害的一个重要触发因素。最新的研究表明当宿主处于疾病状态时,TTSuV2释放或者复制的量会增加。因此,有学者推测,TTSuV2引起的病毒血症与仔猪的免疫力水平有关。

     有报道称,某些细胞系、人用药物以及一些兽医生物制品受到了TTSuV污染,但污染是否会给相关制品带来影响尚不清楚。有多种猪支原体、伪狂犬以及PRRS的疫苗被检测出TTSuV1或TTSuV2阳性,因此可以推测病毒有可能是通过疫苗或其他生物制品传染给猪的。还有报道称,有15种不同的细胞系被检测出有TTSuV1或TTSuV2的DNA。

     由此可见,疫苗以及生物制品污染可能是TTSuV感染普遍存在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缺乏对TTSuV易感的细胞系以及很难获得TTSuV阴性的细胞,这阻碍了对TTSuV致病性以及致病机理的研究。有限的致病性实验的数据显示TTSuV可能具有潜在的致病性,但这仍然需要作进一步的研究。TTSuV感染是否对各种弱毒疫苗免疫的效果具有负面作用,TTSuV同其他病原体共同感染是否能够加重疾病的严重程度,都是一个亟待研究的问题。

2 猪博卡病毒以及其他新出现的猪细小病毒

     猪博卡病毒是细小病毒科、博卡病毒属的成员。与细小病毒科其他病毒相似的是,PBoV是一种无囊膜、单链的DNA病毒。迄今,已有4种不同的PBoV被鉴定出来。其中PBoV1和PBoV2从中国分离到,PBoV3和PBoV4从荷兰猪群中分离到。PBoV1和PBoV2基因组长度约为5.1kb,两者NS1基因的核苷酸序列的相似性高达94%。PBoV3和PBoV4两者序列的相似性约为84%,但同PBoV1和PBoV2的相似性分别为50%~51%和41%~51%。除了PBoV1至PBoV4,2008年从香港的猪群中分离到一种新的猪细小病毒(PPV),其核苷酸序列同PBoV4的相似性达60%,被命名为猪hoko病毒(PHoV)。对香港猪的淋巴结、肝、血清、鼻咽部以及粪便样品检测,PHoV感染的阳性率高达44%。

     最近,从具有PCV2严重感染的严重疾病的美国猪群中分离到了一种新的病毒,被命名为猪细小病毒4型(PPV4)。基因遗传分析显示,PPV4与PBoV和PHoV的同源性较低,因此被认为是一种新的病毒,但仍然存在不少争议。有学者从中国猪群中也检测到了PPV4,其核苷酸基因序列同美国分离到的毒株的相似性高达99%。

     上述的各种病毒也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地的猪群中,除中国、美国外,瑞典、爱尔兰等国也都有感染的报道。中国的一项研究显示,在健康猪的粪便样品中,PBoV阳性率高达13%。北爱尔兰的研究称,9%的猪血清样本PBoV3抗体阳性,9.5%的样本PBoV4抗体阳性。在瑞典,患有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PMWS)的猪除了感染有PCV2以及TTSuV外,46%的猪同时也可以检测到PBoV。在香港,PHoV可以在健康以及患病猪的组织中检测到,检出率同猪的健康状态并没有直接联系。在中国,PPV4检测呈阳性的猪中,约2%(12/573)的猪出现颤抖、发热、睾丸萎缩、流产和死亡,但也有约0.8%(1/132)的健康猪被检测出PPV4。

     国内的一些报道称猪博卡病毒可引起猪呼吸道与肠道感染,使之出现支气管炎、肺炎及急性或慢性胃肠炎症状,引发流产、死胎,甚至死亡。哺乳仔猪多在出生2~3d后出现剧烈的腹泻,排淡绿色、黄绿色或灰白色水样粪便,部分仔猪有呕吐症状,病猪迅速脱水消瘦、精神沉郁、被毛粗乱、少食或不食,多数于5~7d内死亡,10日龄以内的仔猪死亡率高达50%~80%,随日龄的增加死亡率降低。但博卡病毒感染往往跟其他病毒感染同时出现,因此其具体致病机理以及在疾病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尚待进一步研究。

4 猪淋巴细胞疱疹病毒

     1999年,德国科学家利用修改基因验证法,在屠宰后的猪脾脏和血液中发现了两种新的疱疹病毒,分别命名为PLHV-1和PLHV-2。2003年,科学家又发现一种新的PLHV,命名为PLHV-3。PLHV-1和PLHV-2核苷酸序列的相似性在93%以上,而PLHV-3的核苷酸序列与PLHV-1和PLHV-2的相似性仅为66%。

     有报道称PLHV在猪的脾脏中检出率高达80%,采用剖腹产方式出生的SPF猪脾脏PLHV检出率也有13%。这表明,PLHV既可以通过产前的胎盘垂直传播,也可以在产后水平传播。

     分子流行病学资料表明猪群中PLHV感染很广泛,血液、脾、肺等组织中很容易检出PLHV。德国、意大利、美国、爱尔兰等国都有从猪的脾脏以及血液等样本中检测到PLHV的报道。

     自然状态下,PLHV感染猪引起的致病性尚不清楚。有报道称,PLHV在形成PMWS的过程中不起作用。总之,目前对于PLHV的研究仍然十分有限,有待进一步研究。

4猪札幌病毒

     猪札幌病毒(SaV)最早于1980年发现,起初被认为是一种同仔猪腹泻有关的类轮状病毒或者类杯状病毒。直到1999年,才将该病毒正式命名为札幌病毒。札幌病毒为杯状病毒科、札幌病毒属的成员。目前札幌病毒已确认的基因型共有5种。大多数猪SaV属于SaV3。

     SaV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的猪群中,近些年,陆续从美国、丹麦、芬兰、匈牙利、委内瑞拉、意大利、西班牙、日本、斯洛文尼亚、加拿大、巴西和韩国等国的猪群中分离到SaV。SaV在不同国家的感染率不尽相同。通常2~8周龄的仔猪感染率最高。猪札幌病毒同仔猪腹泻性疾病有关。采用SaVCowden毒株对SPF猪进行人工感染实验显示,SaV可以引起腹泻以及肠道病变。不过,最近的一项流行病学研究称,在丹麦和瑞典,患有腹泻的仔猪与健康的仔猪的SaV感染率并没有多大区别。由此可见,札幌病毒的致病性、生物学特性以及致病机制等也需进一步研究。

     2008年我国学者在国内不明原因的腹泻仔猪体内分离到一种新的杯状病毒,经鉴定和动物回归实验证明该病毒为SaV。近年来,我国的猪腹泻类疾病发生较为严重,是否有SaV存在的原因也尚待研究。

5诺如病毒

     最早发现能够引起人类腹泻的NoV原型是诺瓦克(Norwalk)病毒。自从诺瓦克病毒发现以来,NoV已成为引起世界各地人类食源性肠胃炎的重要病毒性病原体。在研究人员从人类中发现诺瓦克病毒之后,不久就从发生腹泻的牛犊中分离到了NoV。1998年,日本在成年猪盲肠样本中首次检测到了NoV,之后欧洲和美国也陆续有检出的报道。由于单独的NoV并不能引起成年猪临床症状,因此常常被人们所忽视。NoV在猪腹泻中所起的具体作用尚不清楚,但NoV肯定在杯状病毒的进化过程中起着一定的作用。例如,猪有可能是可以传播给人类的一些新出现杯状病毒的储藏宿主。

     有一项研究调查了美国3个州(俄亥俄、密歇根和北卡罗来纳)的7个猪场和1个屠宰场不同日龄的猪的NoV流行情况。这项研究共采集了621份粪便样品,RT-PCR检测的结果显示,这些猪场以及屠宰场中存在猪NoV的3种基因型,分别是GII-11、GII18和GII19。猪GIINoV只从育成猪(20~24周龄)猪群中检测到,流行率在20%左右。不同猪场的流行率差异很大,流行率最高的猪场达70%。然而这项研究显示,保育猪以及断乳仔猪(20周龄以下)未能检测到NoV。可能的原因是幼龄仔猪对NoV不易感,这同人类NoV感染类似。目前,国内也已有猪群中检测到NoV的报道,但其是否具有潜在的致病性尚不清楚。

6 猪戊型肝炎病毒

     自从1997年从美国的猪群中首次发现猪戊型肝炎病毒(猪HEV)之后,世界各地主要的养猪国家都陆续报道了该病毒的存在。猪HEV是肝炎病毒科、肝炎病毒属成员。HEV为单股正链RNA病毒,基因组长度为7.2kb,病毒基因组含有3个ORF(开放式阅读框),以及5’端和3’端的非编码区域。

     如今猪HEV感染已经存在于世界各地的猪群中。美国的商业化猪场中,80%~100%的猪存在HEV感染,其他国家的情况与此类似。病毒通常感染2~4月龄的猪,会出现一个短暂的病毒血症期,持续1~2周,粪便向外排毒则可持续3~7周。猪HEV感染的发病机制尚未研究清楚,病毒有可能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带有感染性病毒的猪粪便是病毒传播的首要来源。

     当前对于猪HEV的关切主要是猪HEV具有人畜共患性,猪是HEV3和HEV4基因型的储藏宿主。实验条件下,人HEV3和HEV4基因型毒株可以感染猪,而猪HEV3和HEV4基因型毒株可以感染非人类的灵长动物。因此,兽医以及猪饲养员很容易感染HEV,食用猪肝也是人感染猪HEV的一个重要风险因素。

     不过,当前的研究表明猪HEV感染对猪的健康而言并不具有威胁性,但与其他病原的共同感染可能具有协同作用,从而影响猪的健康。此外,迄今为止尚无有效的疫苗用于防控猪HEV感染,对于HEV的很多机制仍然尚未研究清楚。

7尼帕病毒和梅那哥病毒

     尼帕病毒病是1998年底至1999年间在马来西亚半岛的养猪场新出现的一种猪病,这种疾病以明显的呼吸道和神经系统症状为主要特征,猪场的母猪以及公猪突然出现大量死亡,疾病能够很快地传播到临近的猪场。猪大量死亡的同时,养猪场工人也出现了严重的病毒性脑炎疫情。与常见的猪呼吸道疾病不同的是,发生这种疾病的猪会出现声音异常响亮的咳嗽声。

     断奶仔猪和肉猪通常表现为急性高热(40℃以上),呼吸急促,呼吸音粗厉,严重者可见咳血。除呼吸症状外常伴有一种或多种神经症状:颤抖、惊厥、肌肉痉挛、抽搐,后肢软弱、麻痹或跛行,驱赶行走时步伐不协调,全身疼痛,尤其是后肢。感染率可高达100%,但死亡率较低,通常不高于5%。母猪和公猪感染后可能引起突然死亡,常伴有呼吸困难,高热(40℃以上),鼻腔分泌物增多(黏性、脓性或血性)。怀孕3个月内的母猪感染后可能引起早产。此外,还伴有神经症状:精神亢奋,头部僵直,破伤风状痉挛,眼球震颤,口腔用力咀嚼,咽喉部肌肉严重麻痹而出现吞咽困难,口吐泡沫或舌头外伸。

     果蝠是尼帕病毒的储存宿主。新加坡和马来西亚首次暴发尼帕病毒疫情时,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显示,农场的猪是吃了有病毒感染的果蝠咬过并掉到篱笆附近的水果后发病的。作为一种严重的人畜共患病,尼帕病毒受到了各国的重视,已有不少有效的诊断方法,不过尚无有效的疫苗或治疗方法。

     和尼帕病毒病相似的是,梅那哥病毒(MNV)感染在近十年之内没有再次出现疫情的报道。关于梅那哥病毒感染的报道最早见于1997年。当时,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的一个名为梅那哥的地方暴发了该病。

     MNV一直被果蝠无症状地携带着,但它也可以存在于一些猪群中。母猪感染了梅那哥病毒后,产仔率会降低,同时产下的仔猪体重减轻,存活率也很低。此外,产下木乃伊胎以及死胎的可能性也很大。有些猪患上先天性的骨骼以及神经系统疾病。从现有的报道来看该病也是一种人畜共患病,因为人同受感染的猪密切接触后会发生类似流感样的症状。果蝠被认为是MNV的储藏宿主。迄今,MNV感染的疫情只发生了一起,因此,该病在猪群中传播的风险或许并不是很高。

     近些年,我国的养猪业一直受各类动物疫病的困扰。除了猪瘟、口蹄疫、高致病性蓝耳病、流行性腹泻和圆环病毒病之外,国外新报道的一些猪病病原在我国也陆续有分离到的报道。不少猪病具有潜在致病性,往往跟一些常见的疾病同时发生,这也增加了诊断和研究的困难。此外,还有几种猪病具有人畜共患的特征,对人的健康也带来的严重威胁。因此,在做好既有疾病防控的同时,这些新出现疾病也有待科研人员和养猪从业者进一步重视。

(上海外高桥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翁善钢)

版权声明:本文转自网络,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请联系【编辑qq:1240812330】删除,谢谢!

APP下载
官方微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