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工作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新闻 > 正文

消毒对发酵床微生物的影响试验

发布时间:2014-10-21 17:34    作者:yizhiinfo    来源:畜牧人才网    查看:
     发酵床养猪作为一种环保、安全、有效的生态养猪法,无臭气、无排放、无污染,符合人们对绿色农业的要求,在许多地区进行了试验与推广。然而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如何进行疫病的有效防控仍是养殖者们普遍关注的问题。据统计,在已发生的疫病中至少有10%的疫病与粪便高度关联,有70%与环境空气质量相关,疫病的有效控制途径之一是进行养殖环境空气质量的净化,而消毒是进行空气净化的有效途径之一。发酵床养猪的关键是粪便在微生物发酵床的作用下分解和转化,许多人认为如果进行正常的消毒势必会对发酵床微生物造成影响,从而影响发酵床的运行。但是养猪业受到疫病的威胁日趋复杂化和多样化,一旦疫情暴发,给养猪户造成损失巨大,疫病的预防显得尤为重要,因此一些养殖者也对发酵床养猪的消毒方式进行了一些探索。目前有养殖者称进行猪舍的正常消毒不影响发酵床的使用效果,消毒药仅对表层部分的功能微生物有影响,不会严重影响整个发酵床的正常运行,但尚未有充分的数据支持。试验采用猪场常用消毒药百毒杀对发酵床猪舍进行带猪消毒研究,为发酵床养猪疫病的防控提供参考依据,为发酵床养猪技术规程的完善提供借鉴方案。

1材料

1.1发酵床制作

     垫料原料为玉米秸秆、稻壳、锯末,菌液自制。

1.2主要培养基制备

     血平板、血清平板、胰蛋白胨大豆培养液(TSB)、胰蛋白胨大豆琼脂平板(TSA)、PBS缓冲液(pH值7.2),均由实验室自制。

1.3主要仪器

     超净工作台、恒温培养箱、光学显微镜等。

2试验方案

2.1试验设计

     2011年10—11月份,选择新疆昌吉市发酵床式育肥猪舍,发酵床猪舍用10%百毒杀按1∶600倍比例喷雾带猪消毒,每周进行1次,消毒后24h翻耙垫料喷洒菌液。

2.2试验测定指标与方法

     2.2.1垫料样品的采集于消毒后0,4,8,24,48h分别采集0,-5,-15,-30cm处发酵床垫料样品,每层3点取样,每层样本充分混合后装入灭菌瓶内。

     2.2.2细菌的鉴定取0.5g垫料样品于灭菌EP管内,向EP管内加入1mLTSB培养基混合均匀,用接种环蘸取发酵床浸出液划线接种TSA平板,37℃厌氧、需氧培养20h,挑取不同菌落做革兰染色、镜检,根据镜检的细菌形态和大小,分别使用血清平板、血平板或麦康凯平板传代纯化与培养,通过生化反应试验鉴定细菌类型。

     2.2.3细菌计数采用平板菌落计数法。取发酵床垫料浸出液,使用TS培养基倍比稀释,每个稀释度取100μL稀释液,涂布TSA平板,37℃厌氧、需氧培养20h,根据菌落形态与染色特性不同分别进行计数。

     2.2.4发酵床的运行试验期间观察发酵床是否正常运行,主要结合饲养管理对垫料板结情况、透气性、发酵程度等进行观察。

     2.2.5猪只健康状况观察试验发酵床上猪只精神状态、毛色、食欲等,记录生病猪只的生病时间、数量及用药情况,计算发病率、死淘率。

3结果与分析

3.1消毒对不同深度发酵床垫料中微生物的影响

     3.1.1消毒后大肠杆菌数量变化消毒后不同时间、不同深度发酵床垫料中大肠杆菌数量变化见图1。
  
     由图1可以看出,随着消毒后时间的增加,发酵后上层(0~-15cm)大肠杆菌数量呈现一个先下降后上升过程,消毒对大肠杆菌的影响随着自身的繁殖及粪便的不断排泄逐渐减小,但24h时上层(0~-15cm)数量仍为消毒前的50%左右,而-30cm层大肠杆菌数量变化不大。消毒后24~48h上层(0~-15cm)大肠杆菌数量均快速上升,这可能是由于补菌时深翻疏松为细菌繁殖提供了更为适宜的条件,但消毒后48h时数量低于消毒前。

     3.1.2消毒后葡萄球菌数量变化消毒后不同时间、不同深度发酵床垫料中葡萄球菌数量变化见图2。
  
     由图2可以看出,随着消毒后时间的增加,垫料上层(0~-15cm)葡萄球菌数量变化曲线呈先急剧下降然后缓慢上升趋势,表层(0cm)葡萄球菌数在消毒4h时降到最低,-5cm、-15cm层则在8h降到最低,-30cm葡萄球菌数整体变化不大。消毒后24~48h,0~-5cm层葡萄球菌数量变化平缓,而-15~-30cm葡萄球菌数减少,这可能是由于补菌后发酵床中益生菌比例增加,从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葡萄球菌的生长。

     3.1.3消毒后链球菌数量变化消毒后不同时间、不同深度发酵床垫料中链球菌数量变化见图3。
  
     由图3可以看出,消毒后0~24h,垫料上层(0~-15cm)链球菌数量变化曲线呈先急剧下降然后缓慢上升趋势,-30cm层曲线变化幅度不大;而消毒后24~48h,-15~-30cm层垫料中链球菌数量降低,这可能也是由于补菌后益生菌的比例增加从而大大抑制了链球菌的繁殖。

     3.1.4消毒后芽胞杆菌数量变化消毒后不同时间、不同深度发酵床垫料中芽胞杆菌数量变化见图4。
  
     芽孢杆菌是发酵床垫料中的益生菌。由图4可以看出,消毒对益生菌的影响也较大,尤其对于表层(0cm)芽孢杆菌的数量在消毒后4h降为消毒前的20%,但随着消毒后时间的增长,芽孢杆菌数量逐渐上升,48h时芽孢杆菌的表层数量高于消毒前,这可能由于24h后补充了菌液。-5~-15cm芽孢杆菌数量变化趋势同表层,但-15cm层的垫料中芽孢杆菌数量比-5cm的变化幅度小。-30cm层芽孢杆菌数量变化不大。

3.2发酵床运行情况

     整个试验期间垫料无板结,无死床现象,发酵充分,运行良好。

3.3猪只健康情况

     整个试验期,发酵床猪只毛色光润,被毛光亮,性情温和,采食、排泻、活动及躺卧休息等行为舒适自然,无发病情况。

4结论与讨论

     1)发酵床可以进行消毒,这与王振玲等报道一致。试验结果表明百毒杀消毒后对0,-5,-15cm层芽孢杆菌均有影响,通过深翻疏松喷洒菌液可以使益生菌得到及时补充,经48h后益生菌数量基本恢复到消毒前(表层高于消毒前),不影响发酵床的运行。但用其他消毒药能不能造成菌落数量剧减而出现死床现象,还需进一步的试验研究。

     2)大肠杆菌、葡萄球菌、链球菌等是引起猪场疫病的主要病原菌,发酵床养猪主要利用益生菌发酵产生的高温抑制垫料中病原菌繁殖。本试验结果表明发酵床猪舍内带猪消毒不仅可以对舍内空气中的病原微生物进行有效净化,也可杀死垫料中0~-15cm层的部分病原菌,从一定程度上切断了疫病传播途径,试验期间猪只健康状况良好,有效地预防了疫病的发生。

     3)试验结果表明消毒后补菌可以有效增加益生菌的比例,有助于发酵床的持续运行。但消毒后最适补菌时间和补菌量还需进一步探索。

(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王香祖,席继锋;青海省畜牧兽医总站,,韩学平)

版权声明:本文转自网络,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请联系【编辑qq:1240812330】删除,谢谢!

APP下载
官方微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