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市位于东经106°18′21″~108°3′14″,北纬33°34′50″~35°6′16″之间,南北长169km,东西宽162km,总面积18196.44km2,占陕西省面积的8.83%。境内地形复杂,南部秦岭耸立横亘,关山、千山延绵西北,东部敞开,居关中平原西部,渭河横贯中部。全市最高海拔3767.2m(秦岭主峰太白山拔仙台),最低海拔438m,相对高度差3329.2m。山、丘、塬、川皆有,气候差异明显,农业资源丰富。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干线畅通,历来为西南、西北物资贸易集散地,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也是中华文化、农业发源地之一。
     全市土地中,高中山地5183.5km2,占总面积的28.48%;低山丘陵为9465.4km2,占52.02%;台塬地为2417.96km2,占13.29%;河谷平原829.73km2,占4.56%;山间谷地299.85km2,占1.65%。川塬面积仅占19.5%,山丘地高达80.5%,故有“陆山壹水叁分田”之称。
     全年平均气温8.2~13.4℃,年极最端最低气温:川塬区-16.2~-10.6℃,山区-21.0~-15.1%。年极端最高气温:川塬区35.9~37.7℃,山区30.6~34.6℃。全年总降水量508.7~763.0mm,总日照时数1591~2018h[2]。全年气候条件适宜高端奶牛生理需要。
     宝鸡市奶牛饲养有80多年历史。最早于1930年引进荷斯坦奶牛,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又从北京等地引进了一批中国荷斯坦奶牛。1993-2004年实施“中国-加拿大奶牛综合育种项目”,上世纪八十年代后又利用引入的荷斯坦奶牛改良当地秦川牛的“陇县荷斯坦奶牛”育种项目。21世纪以后,随着规模化奶牛场的建设,特别是现代牧业眉县两万头奶牛场等大型奶牛场建设对高端青年奶牛的需要,本地养殖者大批量引进美系、加系、澳系荷斯坦奶牛,为宝鸡奶牛业的迅速扩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现状
1.1发展快投入大
     建国后,随着经济体制的变革,宝鸡奶牛业经历了计划经济时期的缓慢发展、改革开放初期的快速发展、市场经济初期的调整发展和市场经济环境下的高速发展几个阶段,生产能力大幅提升。截至2012年底,全市奶牛存栏20.76万头,牛奶总产量55.26万t,分列全省第二、三位。
     随着《宝鸡市“菜蓝子”工程发展规划(2012-2020)》和《关于进一步加快“菜蓝子”工程建设的扶持意见》等规划出台和扶持奶业等产业发展持续政策和项目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的实施,市财政每年列支15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扶持产业发展。受政策支持和市场看好畜牧业发展前景的影响,当年建成的3个千头现代化奶牛场,80%投资来自社会资本,80%的建设者来自业外人士。尽管高端奶业规模化养殖已进入高投入、高成本时代,一个千头规模奶牛场需投资2000万元,现代牧业在宝鸡建成的2万头奶牛场投资达6.5亿元,但随着消费市场对高端奶需求的加大,非农产业、工商企业者投资集约化规模养殖的热情前所未有。
1.2创典型
     现代畜牧业是现代农业的基本标志。相对于传统畜牧业,高端奶牛业的现代化程度更高,社会资本介入的程度最深,科技进步速度最快,引领着整个畜牧业发展的基本方向。以品种优良化、养殖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环境生态化、产品无公害化为特征的高端奶牛业标准化养殖“千阳模式”在陕西省推广以来,表现出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已成为陕西省高端奶牛业发展的趋势。
     “千阳模式”的精髓是“规模化养殖,集约化经营,标准化生产,科学化管理”。概括起来就是“123456”,即围绕一个目标,建设两大板块,推广三大技术,完善四大体系,建设五项机制,推广六个统一。具体运作方式有五种管理模式,运行中需要把握四个重点。
2问题
2.1效益波动大
     2012年,全市奶牛存栏20.7万头,牛奶产量62.1万t,平均单产水平5.2t。受饲料价格上升、人工费用增大等因素影响,奶牛业的成本增加,养殖利润空间被压缩。国内奶业尚未走出“三鹿奶粉事件”的影响,关中牛奶收购价格较低。同时,奶牛发展过程的波动周期有缩短的趋势。三者共同影响,造成奶牛业的效益出现波动。
2.2单产提升空间大
     经过政府近二十年的推动,依靠传统生产方式的养殖户数量大幅度减少,规模化程度已达60%以上。以现代牧业2万头奶牛场为代表的“品种优良化,养殖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环境生态化,产品无公害化”的“千阳模式”被迅速推广。奶牛的单产水平由不到4000kg提高到8260kg,在陕西省处于领先水平。但同北京三元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全群平均牛奶单产突破10t、以色列年平均单产11.706t的国内外最高水平相比,年单产尚有2~3t的差距。如果再将原奶的质量进行比较,差距就更明显了。如以色列原料奶中,平均乳脂率和乳蛋白率分别达到3.72%和3.32%,平均体细胞和细菌数分别为22万个/mL和1万个/mL,原奶中优级率占供应奶的比例达55.3%。
2.3环保压力增大
     传统奶牛养殖多为农牧结合型,养殖户生产的固液态粪便经过堆沤腐熟后施入农田,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小。现代规模养殖,一个养殖场一般数百上千头牛,按每头奶牛一天产生的粪便按40kg计算,一个千头奶牛场每天产生的粪便就有40t之多。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处理,不仅会滋生蚊蝇、污染空气,还会对当地土壤、水体造成严重污染。近年来,随着养殖业污染控制纳入省市目标责任制考核,并实行“一票否决”,政府、社会各界对养殖业的污染问题已十分重视,不断有养殖企业因环保措施不过关被曝光查处。虽然如此,仍有不少养殖场为了节约成本,环保措施不落实,粪污问题仍相当严重。
3对策
3.1强化牛群改良
     关中地区是全省奶牛的集中养殖区,也是养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但奶牛质量良莠不齐,良种覆盖率仍然偏低,导致奶牛的生产水平、牛奶质量差别很大。
     宝鸡奶牛群体由四部分组成:一是近年来一些千头以上规模的奶牛场利用自引资金和政府扶持政策的优势,大量从美、加等国引进青年母牛、公牛、胚胎和冷冻精液。这些含美、加血统的荷斯坦奶牛个体大、产量高、品质优。二是以现代牧业等为代表引进的澳牛及其繁殖改良后代,相对体型较小,耐粗饲,其遗传潜力提升空间更大。三是中国荷斯坦奶牛及其繁殖改良后代。这部分奶牛多集中在传统养殖户和规模较小的饲养户。四是国外荷斯坦奶牛与当地秦川牛改良后代,又称陇县奶牛,主要集中在关中西部的陇县、千阳等地。
     以陇县奶牛为中心的牛群改良在陕西已进行了数十个年头,借鉴使用了许多国内外好的经验。如美国和加拿大的“国家牛群遗传改良计划”的做法:一是在牛群中实施准确、规范、系统的个体生产性能测定(DHI),获得完整、可靠的生产性能记录,以及与生产效率有关的繁殖、疾病、管理、环境等各项记录。二是以DHI测试数据为基础,在牛群中通过个体遗传评定和体型外貌鉴定,对优秀牛只进行良种登记,选育组建高产奶牛育种核心群,不断培育优秀种牛。三是根据个体遗传评定和体型外貌鉴定结果,进行个体选配和群体选配,大量推广使用优秀种公牛冷冻精液和基因组技术选择的公牛精液,快速扩散优良公牛遗传基因,不断提高牛群品质。四是使用性控精液。性控精液可使母牛出生率达90%以上,可以加大母牛群体的选择强度,加快遗传改良的速度。牛群改良计划具有系统性、长期性、技术性和量大面广的特点,只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陇县奶牛会为我国黄淮地区的奶业生产做出应有的贡献,解决引进高产奶牛退化快、种性保持难、生产性能不达标、疾病控制难等诸多问题。在这方面,以色列的经验值得借鉴,如果多年来以色列不坚持用荷兰公牛改良叙利亚大马士革母牛,培育以色列血统的荷斯坦奶牛,就无法克服以色列漫长而炎热的夏季给奶牛带来的严重热应激,获得平均38kg以上的日产奶量。近20年
     牛群改良实践告诉我们,不论是大规模从国外引进青年母、公牛,还是引进优质胚胎,都无法解决当地的奶牛品种问题。只有制定长期的奶牛育种规划,脚踏实地的进行“牛群改良计划”才是各地提高奶牛单产和奶品质量,提高奶牛业经济效益和竞争力的长久之计,是奶牛业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
3.2优化饲养规模
     规模化养殖是经济发展规律的需要,也是畜牧业现代化的标志。在美国,100头以上的奶牛场有1.78万个,饲养全国74.5%的奶牛。荷兰30头以上规模的奶牛场有2万个,占奶牛场总数的82%。澳大利亚100头以上的奶牛场3510个,是100头以下奶牛场数量的3.5倍。陕西省100头以上的奶牛场或小区560个,存栏奶牛18万头,占奶牛存栏总数的29%,与发达国家奶牛饲养量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传统养殖方式由于受资金等方面的限制,奶牛饲养量较少,缺乏与奶牛饲养相关的技术人员、配种员、饲养员、疫病防治员、挤奶员等;牛场建设缺乏科学的布局规范的建设和科学的设计,配套设施短缺陈旧;奶牛品质良莠不齐,生产的规范化、管理的标准化、环境的生态化和疾病防治的制度化很难达标,因而很难保障生鲜牛奶的质量和饲养的经济效益。奶牛业发展的实践证明,过大规模的奶牛场存在着粗饲料来源紧张、疫病防控、粪污处理等方面的问题。结合关中西部人均占有耕地数量、家庭农场发展现状等因素综合考虑,一般100~150头规模牛场比较合适。
3.3科学化饲养
     进入21世纪以来,工厂化集成化散栏养殖、胚胎移植、性控精液、奶牛DHI测定、TMR饲喂、牧场电子管理技术等一大批饲养管理技术的应用推广,对宝鸡市奶牛业发展起到了极大地促进作用。
     奶牛散栏养殖技术就是奶牛在不拴系、无颈枷、无固定床位的牛舍棚中自由采食、自由饮水、自由运动,到规定时间,在饲养员诱导下有序进入全机械化挤奶厅集中挤奶,挤完奶又自动返回的生产模式。奶牛始终处于不愁饥渴、无恐惧、无伤感的舒适状态。
     奶牛生产性能技术(DHI)是通过对个体产奶牛的乳成分和体细胞测定分析,了解现有牛群和个体牛遗传进展、产奶水平、乳成分、乳房炎、繁殖等情况,从而对个体牛和牛群的生产性能和遗传性能进行综合评定,找出奶牛育种生产管理上的问题,以便及时采取措施解决,是世界上用来管理和提高奶牛生产水平的一项综合技术。我国从1992年开始引进该项技术,宝鸡市的千阳县也从丹麦引进DHI检测设备,开始对该县奶牛进行检测。
     全混合日粮(TMR)技术是一种将粗料、精料、矿物质、维生素和其它添加剂充分混合,能够提供足够的营养以满足奶牛需要的饲养技术。宝鸡市的现代牧业2万头奶牛场及部分规模奶牛场从建场起就一直使用TMR技术。将该技术与性能优良的TMR机械相结合,可保证奶牛每采食一口日粮都是粗细比例稳定、营养浓度一致的全价日粮。
     奶牛性控技术是指通过人为干预,使动物繁育人们希望的性别后代的技术。该技术可以按照生产需求人为地控制动物后代的性别,快速繁殖高产奶牛,加速奶牛繁育速度,提高畜牧业的经济效益。宝鸡市从2006年开始使用该技术,已累计配种6000多头,母犊率达92%以上,受到奶牛养殖场的好评。
     胚胎移植技术是将良种雌性动物配种后的早期胚胎,或者通过体外授精及其它方式得到的胚胎,移植到同种的、生理状态相同的其它雌性动物体内,使之继续发育成新个体。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这方面的研究和生产应用,取得了较大的成功。20世纪90年代以后,宝鸡市利用当地秦川黄牛存栏量大的优势,利用母黄牛繁殖高产荷斯坦奶牛,取得了显著成效。
     奶牛电子管理技术就是对奶牛统一佩戴电子标识,用于识别个体健康状况、怀孕妊娠情况、生产情况的一种技术,可以大大减少人力管理成本,大幅度提高奶牛监测水平。宝鸡市的千阳、陇县部分规模奶牛场使用该技术对奶牛进行全程监控后,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益,受到各奶牛场的欢迎。
     畜牧场环保技术。畜禽粪便污染处理长期以来一直是当今世界畜牧场面临的重要难题之一,也是威胁奶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目前,宝鸡市规模奶牛场主要应用先进沼气技术、生物发酵技术、粪污的固液分离技术等对粪污进行无害化处理,达到了《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技术规范》、《畜禽场环境污染控制技术规范》、《畜禽粪便安全使用准则》和《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的要求。
     上述七大畜牧业高新技术,已先后在宝鸡市的规模养殖中推广应用,但普及率还不高,随着宝鸡市“菜蓝子”工程发展规划的实施,政府扶持奶业发展措施的相继到位,畜牧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推广的力度将不断加大,现代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必将推动宝鸡市奶牛业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陕西省宝鸡市  杜运科 孙军仓 陈三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