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肉羊产业的快速发展,羔羊腹泻病已成为一种常见、多发病,发病率可达30%,病死率达20%,特别是断奶前后的羔羊更易发病,给养羊场(户)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其主要特征是羔羊出现不同程度的腹泻、下痢,严重影响养羊业的发展。自2011年6月至2013年9月,笔者共治疗腹泻羔羊211例,根据发病原因将其分为寒湿型、湿热型、伤食型、脾虚型、时疫毒邪型,均为小尾寒羊或小尾寒羊与杜泊羊的杂交羊,有效203例,治愈198例,有效率为96.2%,治愈率为93.8%。
1寒湿型腹泻
1.1病因症状
多因羔羊在寒冷季节夜露风霜;或久卧湿地;或遭阴雨苦淋以及外感寒湿等。寒湿伤及脾胃,脾胃升降失司,清浊不分,草料消化未尽,而并走大肠,故见肠鸣腹泻,粪稀薄,草料不化;寒凝气滞,气机不通,故发腹痛;运化失常,故食欲、反刍减退;脾阳不振,肢体失于温煦,故耳、鼻、四肢不温。口色淡白,脉象沉迟,皆为虚寒之象。
1.2治疗
温中散寒,健脾利水。方用胃苓散:苍术6g,厚朴6g,陈皮6g,甘草6g,白术9g,肉桂6g,猪苓6g,泽泻6g,茯苓6g,生姜9g,大枣6个。水煎去渣,候温灌服(本方剂量适用于10-20kg体重的羔羊),1次/天,连用3天。病情严重者,配合强心、补液、抗菌消炎、纠酸等对症疗法。
1.3病例
2011年12月22日,阳谷县阿城镇某肉羊养殖场饲养的116只断奶羔羊,有35只出现腹泻邀诊。主诉:该羊群刚断奶第5天,第3天发现5、6只羊有臌气现象,粪黏并逐渐出现腹泻,第4天10余只出现腹泻,今天发现腹泻病羊35只。检查:羊舍内温度5℃,地面为水泥漏粪地板。发病羔羊体温39℃左右,排粪稀薄,有的泻下如水,草料不化,臭味不重,腹痛肠鸣,早晨与夜间泻甚,多数肛门附近粘有稀粪,耳、鼻、四肢发凉,口色淡白,口津滑利,脉象沉迟。有3只羊食欲废绝、精神沉郁、眼球下陷。诊为羔羊寒湿型腹泻。全群用胃苓散治疗,未表现症状者连用3天,表现症状者连用5天,脱水严重的3只羔羊配合补液,痊愈。
2湿热型腹泻
2.1病因症状
多因暑热炎天,饲喂腐霉草料以及饮污浊水等,致使实热内结,损伤脾胃,气血瘀滞,经络阻塞,故见腹痛不安;温热内蕴,有热则腐,损伤血络,故发热,泻粪赤秽腥臭;湿热下注膀胱则尿短赤;湿热内困,津液亏损,故精神沉郁、口渴;但因湿邪内困,故饮水不多;口色黄红,苔黄腻,脉滑数。
2.2治疗
清热利湿。方用郁金散:郁金9g,诃子9g,黄芩6g,大黄3g,黄连6g,黄柏6g,栀子5g,白芍5g(本方剂量适用于10-20kg体重的羔羊)。水煎去渣,或共为细末,开水冲调,候温灌服,1次/天,连用3天。腹痛显著者,加乳香、没药。
2.3病例
2012年8月22日,阳谷城南某羊场有38只25日龄左右的羔羊发生腹泻病。主诉:最近几天气温较高,饲喂的鲜豆腐渣可能有酸败现象,相继出现腹泻羔羊,并有逐步增加,注射庆大霉素无效。检查:患羔精神沉郁,体温均在39℃以上,少数超过40℃,泻粪如浆,赤秽腥臭,有的带血,腹痛不安,尿短赤,口色、结膜红黄,脉滑数。诊断为羔羊湿热型腹泻。用郁金散加藿香、香薷治疗,1剂/天,连用3天,痊愈。
3伤食型腹泻
3.1病因症状
多因更换饲料,或乘饥饲喂草料过多,宿草停滞,胃肠食阻,传化失常,食滞不化,壅积肠胃,故见腹胀;气机阻滞,则有腹痛;泻后积去,故腹痛减轻;食多伤脾,草料不化而腐败,故泻粪酸臭,食欲、反刍废绝;口色红,苔垢浊,脉象数实。
3.2治疗
消食导滞,理气和胃。方用枳实导滞丸:枳实9g,白术6g,茯苓6g,黄芩6g,黄连6g,泽泻6g,神曲12g,大黄6g(本方剂量适用于10-20kg体重的羔羊)。水煎去渣,或共为细末,开水冲调,候温灌服,1次/天,连用3天。2012年10月18日,阳谷县张秋镇某肉羊育肥场有26只羊发病。主诉:3天前从外省调入600只断奶羔羊,途中2天,卸车后,上午饲喂少量干草,下午饲喂颗粒料(精粗饲料比例为1∶1),平均每只羊500g,今天发现有26只羊精神不振,有的腹胀,有的腹泻。检查:病羊体重20kg左右,食欲、反刍废绝,多数出现腹泻,粪中夹有未消化的草料,且气味酸臭。口色红,嗳气酸臭,苔垢浊,脉象数实。依据发病原因、临床症候表现进行辨证,诊断为羔羊伤食型腹泻。用枳实导滞丸治疗,1剂/天,连用3天,痊愈。
4脾虚型腹泻
4.1病因症状
多因长期饮喂失常,饥饱不均,久喂冻草冻料,误饮冷水太多,脾胃虚弱,阳气不足,脾升功能失常,致使气虚下陷,而成腹泻。脾胃虚弱,草谷不化,故食欲减退;脾气虚则腹泻,脾气复则泻止,故粪时溏时止;日久,元气大虚,下焦失于收摄,肛门松弛,久泻不止,伤津损液;舌淡苔白,脉象沉细无力。
4.2治疗
健脾益气,利水止泻。方用参苓白术散加味:党参6g,炙甘草5g,山药12g,茯苓6g,白扁豆4g,莲子肉9g,桔梗6g,白术6g,砂仁3g,薏苡仁6g(本方剂量适用于10-20kg体重的羔羊)。水煎去渣,或共为细末,开水冲调,候温灌服;气虚甚者加黄芪;久泻不止者加升麻、柴胡;湿重者加苍术、厚朴;寒重者加肉桂、附子、干姜。1次/天,连用3-5天。
4.3病例
2012年11月2日,阳谷县西湖镇某羊场有11只2月龄左右断奶羔羊发病。主诉:本批断奶羔羊共161只,有11只形体消瘦,粪时溏时泻,病程长达15天以上。检查:体温38-38.5℃,粪稀软不成形,草谷不化,臭味不重,食欲减退,喜卧懒动;唇舌淡白,舌绵无力,脉沉细而弱。有2只严重者出现眼窝下陷,肛门松弛。诊为羔羊脾虚型腹泻。用参苓白术散加味治疗,1剂/天,连用3天,重者连用5天,痊愈。
5时疫毒邪型腹泻
5.1病因症状
多因时疫毒邪侵入胃肠,正气不足,正邪相争,邪盛正衰,故发病较快;湿热积滞肠中,气血凝滞,故腹痛;肠气下迫,则里急后重;湿热熏蒸,脉络受损,故下痢赤白;有热则腐,故粪腥臭;湿热内侵,脾胃运化失职,故食欲减退或废绝;热盛伤津,湿热下注,故口渴喜饮、尿短赤、体温升高,结膜、口色赤红,脉象洪数。
5.2治疗
清热解毒,凉血止痢。方用白头翁汤:白头翁5g,黄柏6g,黄连3g,秦皮6g(本方剂量适用于5-10kg体重的羔羊)。虚寒者加附子、干姜;食滞者加山楂、麦芽、神曲;赤痢者加白芍、炒槐花、炒地榆、侧柏叶;白痢者加苍术、厚朴。水煎去渣,或共为细末,开水冲调,候温灌服,1次/天,连用3-5天。
5.3病例
2013年8月6日至30日,阳谷县李台某羊场有11窝31只羔羊下痢,年龄为3-14日龄。检查:羔羊精神萎靡,不吮乳,腹壁紧张,触摸有痛感。继而发生频频努责,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体温均在40℃以上,尿短赤,结膜、口色赤红,脉洪数。经1-3天衰竭死亡。有些病例腹胀而不泻,或排出带血稀粪,呼吸迫促,黏膜发紫,口流泡沫状唾液,最后昏迷而死。依据发病原因、临床症候表现进行辨证,诊断为羔羊时疫毒邪型腹泻。用白头翁汤加味治疗,1剂/天,连用3天,重者连用5天,并且配合相应西医疗法,痊愈。
6体会
6.1中兽医认为羔羊腹泻是由于感受外邪、过食、脏腑虚弱和脏腑失调等因素引起的排粪次数增多,粪稀薄。现代医学认为细菌(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魏氏梭菌)、病毒、寄生虫、天气骤冷、阴雨等致病因素侵袭肠道,或饲喂霉变饲料,直接刺激胃肠,扰乱胃肠正常分泌、运动和吸收机能,从而导致腹泻。羔羊腹泻以7-20kg重的小羔羊发病率最高。发病季节以冬、春、夏为多。
6.2近几年,随着肉羊养殖数量的增加,在高温高湿季节因寄生虫性因素引起的腹泻病例逐渐增多。通过实验室对羊粪的检测,几乎所有羊体内都或多或少地感染寄生虫,其中引起羔羊腹泻的寄生虫主要有球虫和肝片吸虫等。
6.3从笔者近两年接诊的羔羊腹泻病例来看,该类疾病的发病原因比较复杂,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是控制羔羊腹泻的有效方法,即加强羔羊的饲养管理,加强对病毒性疾病的免疫接种,加强药物保健,推广同期发情,保持舍内清洁卫生,防寒保暖,减少应激,饲喂营养丰富的饲料,防止无关人员及其他动物的进入等。
6.4羔羊腹泻疾病发生时,要及时进行辨证论治,坚持早发现、早治疗原则,对病情严重的病例可采取与现代医学相结合的治疗方法,如对发病羔羊除使用中药治疗外,结合采取补液或服用抗生素、纠酸等有效的治疗措施,对因对症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