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症论治”是中兽医诊治疾病特点之一,亦是中兽医基础理论的重要内容。“辨病论治”不但是中兽医诊治疾病的重要方法,且至今临床广为使用。
1中兽医“辨病论治”历史久远
追溯中兽医历史,祖国医学的开始是辨病施治。据甲骨文记载,殷代有根据身体病位命名的疾病,如疾首、疾目等;有根据疾病特征命名的疾病,如疥、蛊等;有根据症状命名的疾病,如咳嗽、下痢等。春秋时代,据《周礼》、《左传》记载有心疾、腹疾、热疾、寒疾等病名。《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方书,是辨病论治的专著。《内经》载方十三首,也是以辨病论治为基础。汉代《流沙坠简》载:“治久咳逆,胸痹、瘘痒,止泄、心腹久积,伤寒方:人参、紫菀、菖蒲、细辛、姜、桂、蜀椒各一分,乌啄十分……”此方可谓是咳、痹、泄、积的通用方。由此可见,中医辨病历史久远,汉代圣医张仲景则是辨证论治的始祖。在汉朝以后,中兽医才有自身的完整理论体系。
2“病”的概念
由于中西兽医各自理论体系不同,故对各种疾病的病因、病性、病症、病理转归等认识迥然不同。有的病名虽然相同,但概念各异。如霍乱病西兽医指由霍乱孤菌所导致的烈性传染病,中兽医则将起病突然、吐泻交作、腹中绞痛为特征的疾病通称为霍乱,既包括西医中的烈性传染病霍乱,也包括夏秋季常见的胃肠炎等出现吐泻交作症状的病证。所以,中兽医病名和西兽医病名概念不同,“辨病论治”的病有中兽医的特定含义,不可与西兽医的病混为一谈。
3中兽医对“病”的认识方法
3.1按脏腑经络命名
气血津液等生理系统命名。如五脏病:肝病、脾病、肺病……;六腑病:胃病、大肠病;经络病:太阳经病,太阴经病……;气血津液病:气分病,血分病……。
3.2按病因命名
如风病、寒病、暑病、热病、湿病等。若按病位特征分可更为具体,如风病可分为肝风、脾风、肾风、肠风、劳风等,但有的疾病已经包括病因在内。
3.3按症状特点命名
如便血、瘘、厥、癫、狂、疝、膈、积、咳等。由于这些病是以其特有的一个或几个典型症状来命名,因此每一个病本身就是一组症状,或一个病就是一个证。目前按这种方法确定的病名较多,如水肿病、关节痛等。
历代医家辨病方法虽多,但是基本按以上3种方法分类。故中兽医的病有不少已经包括了病位(如表里、经络、脏腑)、病因(如风、暑、寒、热、痰饮等)、病性(如虚劳)、病机等综合症状,而症候即是包括病因、病机、病性、病位等的症候群。所以中兽医的“病”本身就是与证有着密切联系。有的既是病,又是证,如痹证,也可以说痹病。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中兽医关于病的概念不一,有时指某些个别症状,有时指某些综合症,有时又与“证”相似,这与现代医学关于“病”的概念并不相同。
4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相结合医案
2008年冬初,建德市某牛场牛已发病10余天,多方治疗不效,从开始发病几头发展到80余头,日趋严重,求诊。经辨病论治,诊断为风寒感冒病,采用六经辨证方法把全场病牛分为4个类型。
例1证见发热气喘、咳嗽、鼻流清涕、皮毛紧闭、鼻镜无汗、畏寒发抖、脉浮紧。用辛温解表、宣肺平喘代表方剂麻黄汤。方药:麻黄45g,桂枝45g,杏仁45g,甘草30g。水煎取汁,候温灌服。方中麻黄有类似副肾上腺素样作用,发汗功能确实,以开泄肌腠、宣通肺气、散风寒、平咳喘为主;佐桂枝,能温煦暖营,促助氧化,加杏仁以利其气,缓冲麻黄在生理上所引起剧烈作用;再加甘草,调诸药以和中气。
例2证见发热恶寒、毛奢奓、鼻镜汗、鼻塞流清涕、口色淡白、脉浮缓,乃外感风寒,表虚证。用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表之桂枝汤。方药:桂枝45g,白芍45g,炙甘草21g,生姜45g,大枣(劈)36枚。水煎取汁,候温灌服。方中桂枝和而不烈,可发汗、利尿;辅以白芍敛阴和营,生姜助桂枝以辛散卫分表邪,大枣助桂芍而和营血;甘草调和药性,共成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之剂。
例3证见发热、鼻镜无汗,气急,鼻翼煽动、口渴、舌苔薄白,脉滑数。乃风邪外侵肌表失于疏泄,部分风邪化热入里,郁闭于肺。用麻杏石甘汤治之。方药:麻黄45g,杏仁45g,杏仁45g,石膏45g,甘草30g。水煎取汁,候温灌服。方中麻黄、石膏相配伍,即一辛温,一辛寒,机反相成,具有较强的解表清热、止咳平喘之功;杏仁宣利肺气,四药配合可使表邪得解,肺气得宣,里热得清。
例4有母牛产后未满3d,虚弱,外症表实,难于发汗,用麻黄粥治之。方药:麻黄50g(去节),粳米500g。先水煮麻黄,去渣,着米煮成粥。本方单用麻黄一味,纳其汁于粥中。麻黄汤无须用粥,免大汗淋漓,病反不去。此反把麻黄炖入粥中,是另出用粥之法。
有人对表证夹虚,有麻黄、补药并用者,表邪未解,用补药,殊有商榷必要。本方用粥,较用补药为超越,产后牛体虚弱或病后体弱,属表实,难于作汗,既防汗后正气不支者,用之均为合拍。
5小结
5.1由于中兽医辨证方法的产生是针对不同的疾病,所以,一般应辨病在先,辨证在后,针对相应的病而采用相应的辨证方法。如外感伤寒病用六经辨证,温热病多用卫气营血辨证,湿温病多用三焦辨证,内伤杂病多用脏腑辨证,气血津液辨证等。一种病可分为多种证,这就产生了同病异证而异治,异病同证而同治。病与证有时反映的内容相似,因此辨病与辨证也难以截然分开。
5.2在中兽医发展史过程中,已经形成不少行之有效的治专病的专用方,并仍在临床广为使用,疗效颇佳。如治赤白痢的赤白痢散、治疮疡肿毒初起的仙方活命饮、治肺痈的苇茎汤等。
5.3中西兽医结合中,有将中兽医辨病与西兽医辨病逐渐统一的可能。诸多医家在实践中不仅辨中兽医之病论治,也辨西兽医的病而进行中兽医治疗。有的用中兽医的病名总结病案,有的按西兽医的病名总结病例,有的认为中兽医、西兽医既辨证又辨病,应将它们逐渐统一,这也正是有待进一步研究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