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流行性腹泻(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PED)是一种具有高度传染性的疾病,在哺乳仔猪上一般会表现出高死亡率,更严重时甚至会导致整个群体产生腹泻。猪流行性腹泻常会发生在冬春季节,猪只一般通过采食到受污染的饲料被感染。患有流行性腹泻的猪群一般表现出2种群体症状:①除了哺乳仔猪所有猪只表现出急性腹泻的症状;②各个年龄阶段的猪只均表现出急性腹泻的症状。然而,也有发现仅有哺乳阶段的仔猪出现流行性腹泻症状的,而其他生长阶段的猪则表现健康,但是哺乳仔猪断奶后病情则转好,体况得到恢复。一般来说,被感染的哺乳仔猪在出生后3~7d表现出呕吐、消瘦、重度脱水以及排出水样臭腥味的粪便等症状,并且在1周内死亡。据统计,患流行性腹泻仔猪的死亡率达30%~80%。被感染的成年母猪一般表现出食欲不振、抑郁及无乳等症状,严重的甚至会导致流产。
在我国许多的商业养殖场,防控猪流行性腹泻病是重中之重的工作。在猪流行性腹泻的暴发期,束手无策的猪场一般会使用受感染仔猪的小肠或者粪便对妊娠母猪实施返饲的措施来防控疾病,以避免更大的经济损失。但最近2年多有报道返饲对控制流行性腹泻不能起作用[2],笔者于2013年1—2月份在广东某现代化大规模养猪场发生流行性腹泻期间采取返饲母猪的方法对疾病进行防控,并对仔猪的腹泻率、死亡率及断奶率等指标进行统计,从而观测返饲的实际效果。
一、材料
手术刀,手术剪,手术托盘,手术手套,一次性口罩,酒精棉,生理盐水,患病2~3d初生仔猪。
二、方法
试验设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母猪不作任何处理,试验组母猪则按照以下方法处理:将患病仔猪经放血处死后,解剖腹部并取肠管及肠内容物充分剪碎,每头患病仔猪病料用生理盐水稀释到约500mL[3],并与饲料均匀混合连续3d对产前3周母猪进行返饲。
三、数据记录与分析
对仔猪的腹泻率、死亡率、断奶率、断奶重等指标进行26d跟踪记录,试验数据用MicrosoftExcel进行初步统计,采用Minitab统计软件分析,并进行卡方差异性分析检验。
四、结果与分析
4.1返饲对初生仔猪流行性腹泻的防控效果
由表1可知,试验组母猪产下仔猪的腹泻率和死亡率分别为49.62%、42.07%,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虽然试验组的仔猪26d断奶重略低于对照组的,但是两者之间的差异不明显(P>0.05)。通过数据分析说明采用返饲母猪的方法效果显著,可以大大地降低初生仔猪在流行性腹泻暴发时的腹泻率和死亡率。
4.2返饲对仔猪腹泻趋势的影响
由图1可知,试验组和对照组的仔猪腹泻趋势均呈波峰状,但是对照组的峰值比试验组的高,且腹泻持续的时间更长。仔猪在出生后的第2天均发生了腹泻,并随着哺乳时间增长而有上升趋势,一直持续5~6d后趋于下降,并在第8天以后趋于平缓并逐渐为零。通过图表分析表明,返饲方法对仔猪腹泻趋势有一定程度的影响,降低了仔猪腹泻峰值,缩短了腹泻持续时间,对降低腹泻率是有利的。
五、讨论
5.1返饲操作的要点
返饲是猪场在发生流行性腹泻时采取的最常用的应急措施,目的是使母猪通过采食病料来刺激机体产生抗体,预防母猪和仔猪患腹泻病,从而达到防控疫情的目的。在返饲的整个操作中需要注意的要点:第一,返饲病料需具有代表性和新鲜性。一般来说采集患病2~3d仔猪的肠道组织比采集仔猪的稀粪要好,因为肠管内容物病毒含量高,返饲效果更明显。第二,采集病料后需要及时处理,以避免病毒活性或数量降低。采集的肠道组织用手术剪尽量剪碎并用生理盐水稀释后喂给母猪,整个过程尽量控制在2h内。第三,返饲病料量要均匀、连续和足量。稀释的病料要与饲料混合均匀后再喂食母猪并且需要连续喂食3~5d,此外返饲的病料量要足量,每头仔猪的肠管内容物一般可喂食3~5头母猪,喂食量可以根据疫情的严重程度而做调整。第四,做好返饲后的观察和隔离。返饲后的母猪可能会出现腹泻、精神不振等症状,饲养员要细心观察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同时返饲后的母猪要隔离开来,并且禁止转场,防止扩散。
5.2返饲无效的原因分析
最近几年,多有文章报道流行性腹泻疾病时有发生,并且在采取返饲的情况下也不能防控疫情,分析其中可能存在以下的原因:
5.2.1返饲对象不合适
哺乳仔猪、保育猪和育肥猪都不适合作为返饲的对象,一般选择产前3周的母猪作为返饲对象是比较合适的。据资料显示,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在感染猪只后的3~11d能够在排出的粪便中检测出抗原。此外猪体免疫系统需要一定的时间对入侵的病原体作出反应以产生足量的抗体来应对,因此不适宜对分娩期较近的母猪进行返饲,否则效果会适得其反[4]。
5.2.2病料选择不合理
病料一般选择患病2~3d仔猪的肠管及其内容物较好,因为肠管中的病毒含量会相对较高。患病仔猪的粪便虽然也含有腹泻病毒,但它的含量相对较低,作为病料返饲效果一般不好,因此病料选择要有代表性和有效性。
5.2.3返饲的病料量不足
猪的机体需要充分接触病原才会触发免疫系统作出反应,一旦病原量少了,机体就不足以产生大量的抗体,但是返饲病料量也需要视疫情的严重性而有所加强。另外返饲需要连续性地进行,不该只返饲一次。机体只有受到病原的持续性刺激,免疫反应才会进一步加强以产生足够的抗体阻止病情的恶化。在实际生产中,返饲的效果不稳定也是正常的,因为采集的病原性质和含量各有差异,效果也各有不同。但是在猪场发病的时候理应作出准确的判断和鉴定,看准时机并进行适当的返饲,同时采取综合性的防控措施以避免较大的经济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