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高热综合征是猪体感染某些免疫抑制病毒或在某些免疫抑制因素的作用下,由病毒、细菌混合或继发感染而致的,以败血症为主要特征的急性、热性的传染病。本病仅感染猪,从2006年6月起,此病在一些猪场呈灾难性爆发。这一疫病的发生和流行给养猪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1 流行特点
(1)该病传播迅速,具有明显的流行和传染特征,在同一个猪场中,猪群分阶段发病,妊娠母猪先发病,然后是哺乳仔猪、保育仔猪发病,最后是后备母猪和育肥猪发病,整个猪场3~10 d相继出现临床症状。
(2)该病主要发生在气温较高的夏季,其他季节也可发生。
(3)猪不分年龄和品种都可发病,并伴有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感染猪群的发病率可达40% ~100% ,不同生长阶段的猪发病率不同,妊娠母猪和哺乳仔猪发病率可高达100% 。保育仔猪发病率高达60% ~70% ,而成年猪的发病率为40% 左右,妊娠母猪流产率高达40% ~50% ;发病猪的死亡率也因不同生长阶段的猪而异,妊娠母猪发病死亡率在10% ~30% 左右,哺乳仔猪发病死亡率可高达100% ,保育仔猪死亡率高达70% 左右,而成年猪发病死亡率在20% ~30% 。
(4)发病猪以体温升高,41. 5℃~42. 5℃,皮肤发红,呼吸困难,流浓鼻液或清鼻液,为主要特征。猪的死亡多在临床症状出现的5~7 d开始出现,整个“高热症”的过程一般为4~5周。
(5)饲养管理条件低劣,对生物安全不重视,保健观念差的中小型猪场更易爆发。
2 临床症状
不同猪场因感染的病原体不同,患猪临床症状有差异。首先,患猪体温升高,41. 5℃~42. 5℃,呈高热稽留、精神沉郁、嗜睡食欲废绝。
(1)部分病猪前期流清鼻液、后期流浓鼻液,呼吸困难,出现严重的腹式呼吸。
(2)部分病猪、耳、眼睑水肿,有分泌物,出现结膜炎症状,有泪斑。
(3)大部分妊娠母猪流产后体温和采食量逐步恢复正常,哺乳母猪食欲废绝无乳。
(4)患猪前期全身皮肤发红,后期逐渐变为蓝紫色,耳、腹下和四肢末梢皮肤发绀,极少数患猪背部皮肤毛孔出血,并且流鼻血。
(5)患猪大便秘结,呈球状;尿黄而少,极少数猪尿如血色。
(6)哺乳仔猪下痢、呕吐、保育仔母猪阴门红肿。
3 病理变化
不同地区、不同猪场因感染的病原体不同,病理剖检变化也不相同,但肺部都表现出程度不同的混合感染性肺炎病变。
(1)喉头有出血点,肺肿胀变硬,肺间质增宽,表面有出血斑、出血点;有的呈现花斑样肺、肺尖叶、心叶呈胰样病变;部分病死猪肺充血淤血;部分病死猪肺呈现化脓灶;绝大部分病死猪气管、支气管内充满白色、淡黄色、血色泡沫;肺与胸膜、膈肌、心包粘连,胸腔、腹腔、心包积液。
(2)肾表面有针尖样出血点、切面皮质、髓质、肾盂、肾乳头严重出血;部分病死猪肾表面有沟回状,凸凹不平。膀胱有点状出血。
(3)脾脏肿大,颜色变黑,边缘有梗死灶。
(4)心耳、心冠脂肪、心外膜及心肌有出血点。
(5)全身淋巴节显著水肿,大部分充血、出血,有的切面呈现大理石样花纹,部分患猪肠系膜淋巴节严重出血,状似紫葡萄样。
(6)胃底粘膜出血、溃疡,小肠、大肠充血出血、盲肠呈现溃疡灶。
(7)肝脏肿大,表面有灰白色坏死灶,胆汁浓稠。
4 诊断
“猪高热综合症”的病原体复杂多样,可能是多种病毒和细菌、支原体、衣原体、寄生虫的混合感染和继发感染。因此,必须结合本场的流行病学,面上疫病流行情况、临床症状、病理解剖和实验室诊断全面综合考虑,才能做出正确的诊断。
5 病因分析
(1)集约化养猪是人为的剥夺了猪的生物学习性,管理再好的猪群也可能处于亚健康状态,其体质衰弱,免疫力下降,易感性增强。
(2)气候原因:由于气候突然变热,使猪处于热应激状态,从而激发了那些条件致病菌的感染;夏季由于雨水较多、空气湿度较大,饲料容易发生霉变,由于霉菌毒素会抑制机体的正常免疫机能,所以,猪在采食了霉变饲料后进一步加重了病情。
(3)对防疫工作不重视,生物安全措施不到位。特别是对进出的车辆、装猪台、人员出入口、物料出入口等易传入疫病的关键地点管理消毒不够严格。
(4)猪群发生免疫抑制:近些年来,由于蓝耳病、圆环病毒病等免疫抑制病的出现,使猪群免疫力低下,易感性加大。
6 防制措施
(1)尽可能满足猪的正常福利,实行健康养殖,增强猪的体质和自身的免疫功能,把以前沿用的“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原则改为“养防并重、防重于治”,以适应目前猪病的流行趋势。
(2)在炎热季节到来时,尽可能地进行消暑降温,降低饲养密度,减少猪群应激。
(3)做好生物安全措施,特别是对进出的车辆、装猪台、人员出入口、物料出入口等关键点加强消毒工作。
(4)认真做好蓝耳病、猪圆环病毒病疫苗的免疫工作,防止感染后严重损害猪免疫器官,造成免疫抑制,而导致其他传染病的继发感染;并且做好猪瘟、猪口蹄疫、猪伪狂犬、猪肺炎支原体、猪萎缩性鼻炎疫苗的免疫。
(5)在预防和控制霉菌毒素的措施中,把握好饲料原料的质量关是关键措施之一;另一有效且实用的措施是在饲料中长期添加吸附能力强、范围广、价廉、高效的霉菌毒素吸附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