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工作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新闻 > 正文

某猪场仔猪巴氏杆菌病的诊治报告

发布时间:2014-06-11 22:32    作者:yizhiinfo    来源:畜牧人才网    查看:

    猪肺疫俗称“锁喉风”,“肿脖瘟”,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急性或散发性传染病。急性呈败血症、组织和器官出血炎症,咽喉部肿胀,高度呼吸困难。不同日龄猪均有易感染,小猪和中猪的发病率较高。病原体主要存在于病猪的肺脏病灶及各器官,随分泌物及排泄物排出体外,经呼吸道、消化道及损伤的皮肤感染。本菌是一种条件性致病菌,当猪处在不良的外界环境中、饲养不当、猪的抵抗力下降,这时病原菌大量增殖更易引起发病。本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但以冷热交替、气候多变,高温季节多发,一般呈散发性或地方流行性。
    2013年6月,某猪场,保育中后期的仔猪突然发病,发病比较突然,死亡率较高,经现场解剖及实验室诊断,确诊为猪巴氏杆菌病引起,现将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1基本情况
    该猪场存栏生猪约1500头,2013年6月,在发病前1d傍晚,天气骤变,突降暴雨,由于下雨前外界环境温度较高,基本在37℃左右,暴雨过后,气温明显下降,同时由于猪场排水管道堵塞,降雨量太大,导致雨水倒灌进入保育舍,第2天早上,保育舍的仔猪开始陆续发病,主要表现为体温升高,精神不振,减料或不食,皮肤轻微发红,部分仔猪出现流淡黄色浓鼻涕,呼吸急促,猪场技术员以为是天气骤变,保温工作没做好,导致保育仔猪出现感冒的情况,只是简单对猪群饮水中添加板蓝根和柴胡等中草药进行保健,少部分发病较严重的仔猪使用清开灵注射液进行治疗,治疗剂量为3mL/头,2次/d。发病后第2天,保育舍仔猪开始出现少量死亡,发病后第3天,死亡数目开始增加,而且出现症状的仔猪也不断增加,到发病后第5天,每天死亡仔猪大约在30~40头之间,发病率在50%左右,死亡率约3%。添加中草药物无法控制病情的发展,猪场更换治疗方案饲料和饮水中添加抗菌素做治疗,病情严重的仔猪使用抗菌素做治疗,但仍没有取得好的效果,主要使用的药物有:环丙沙星、头孢拉定、阿莫西林、磺胺六甲嘧啶、氨苄西林和氟苯尼考。


2临床症状和解剖病变
2.1发病仔猪临床症状
    发病仔猪体温升高,在40~41℃,咳嗽,呼吸困难,张口吐舌,作犬坐姿势,可视黏膜发绀,鼻流黏稠液体,有时混有血液;皮肤有紫斑或有小出血点;病猪消瘦无力,卧地不起。
2.2对发病的仔猪进行解剖,主要病理变化如下
    肺脏充血、出血肿大,切面有大量暗红色泡沫流出,呈大理石样;气管内有大量白色泡沫和痰;胸腔和心包积液。淋巴结肿大,并有轻微出血;肾脏有出血点;脾脏轻微肿大,其他脏器无明显变化。


3实验室诊断
3.1试验检测
   无菌采集病猪肺脏、肝脏、脾脏、淋巴结和心血接种血液培养基,37℃培养24h,同时对采集的病料进行PCR方法检测猪瘟病毒核酸、蓝耳病毒核酸。结果均为阴性,接种的血液培养基均长出菌落形态相似的细菌,涂片镜检,可见革兰氏阴性细小球杆菌,两端浓染。由于实验室条件有限,没有继续做生化鉴定,只是单纯做了药敏试验。
3.2药敏试验
    选取10种药物,结果只有阿米卡星属于低度敏感。


3.3实验室诊断结果
    从临床症状,解剖病变以及实验室的诊断,初步确诊为巴氏杆菌引起的保育猪发病。


4防治
   由于该猪场所分离到的细菌对大部分的药物都不敏感,所以建议猪场全场紧急接种猪多杀性巴氏杆菌疫苗,母猪1头份/头(CA株)和2头份/头(EO630株),仔猪断奶后接种1头份/头(CA株)和1头份/头(EO630株);发病比较严重的仔猪,建议扑杀深埋处理,发病较轻的仔猪使用阿米卡星做肌肉注射治疗;同时对猪舍进行全面彻底消毒。根据此方案处理,一周后,仍有零星仔猪发病,但发病数量下降明显,2周后,基本无新增病例。


5讨论
    猪巴氏杆菌病一般在夏季比较高发,育肥猪与怀孕母猪比较常见,但大规模暴发的相对较少,一般呈散发,像该猪场在保育阶段大规模暴发的比较少见。此次发病,猪场共计死亡100多头保育仔猪,少部分抢救成功,但已变为僵猪,无饲养价值。在夏季,特别是南方地区,高温高湿的气候,使得细菌病比较高发,猪场在夏季除了要做好定期的保健工作外,还需要注意气候的变化以及抗应激药物的添加使用。最好在夏季来临前能及时的安排好细菌性疫苗的免疫,通过疫苗的免疫来降低猪群细菌性疾病的暴发,同时也可以适当的减少抗菌素的使用。

版权声明:本文转自网络,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请联系【编辑qq:1240812330】删除,谢谢!

APP下载
官方微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