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畜牧业发展,养殖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然而畜禽疾病的发生频率,以及发生率也有所上升,并已成为畜牧业发展较为棘手的问题,也给养殖业经济效益造成了不可低估的损失。一些养殖业主为了控制疾病,加大防治用药剂量和时间,致使养殖业生产成本上升,畜禽药物残留量较大,有的甚至严重超过国家规定的药残标准,畜产品公共卫生安全受到威胁。如何科学有效地防治养殖场畜禽疾病,首先应明确造成疾病发生的原因,以便做到有的放矢,科学防治,确收实效,本文分析了规模化养殖场疾病多发的风险因素。
1生态环境发生变化
任何疾病的发生均是由病原、宿主与环境三者相互持续作用的生态平衡被打破后而发生的。与上世纪比较,动物疾病病种明显增多,且其重要性排序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呢?那就是病原、宿主和环境三者的生态平衡已经发生了变化,目前,发挥重要负面作用的因素是环境和宿主,由此造成了病原的变化。
1.1野生动物生存环境遭受破坏
随着人口数量的膨胀,人类过度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频繁侵入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导致动物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人和动物的正常空间间隔被破坏,动物及其生存环境中的病原开始了宿主的再选择过程,一些病原容易传播给人,并成为新发人兽共患病的一个重要病原来源。例如,在马来西亚猪和人发生了Nipah病毒感染,并导致严重的发病和死亡,其传染源就源自蝙蝠携带的病毒。在墨西哥猪发生的由副粘病毒引起的散发性蓝眼病,后被确认与蝙蝠有关。
1.2人与动物的亲密接触
动物疾病可传染给人,但人的病原也可传染给动物。微生物能否引起易感动物感染,取决于微生物气体动力学、感染途径和传播距离等因素。由于人与动物的亲密接触,增加了疾病转播的机会,并导致出现了一些新发疾病。SARS、禽流感的人间流行,意味着动物与人类近距离结果。结核杆菌需短距离传播,人和感染动物亲密接触后易感染结核病。口蹄疫病毒能形成传染性气溶胶,在陆地可传播数十公里。猪和人的E型肝炎病毒具有高度的同源性,可能会发生单向和双向的交叉感染。
1.3养殖方式发生改变
现代养殖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的散养方式逐渐消失,应运而生的是高度集约化、规模化畜禽养殖方式,密集的养殖为病原生存提供了足够的宿主数量、宿主密度,以及环境等疾病传播条件。我国畜禽养殖量巨大,密集程度高,因此,集约化养殖环境是新病老病频发的温床。例如,在密集饲养的畜禽舍,舍内氨气产生量大,高浓度氨气可导致畜禽呼吸道纤毛活力的降低,从而易使细菌在宿主体内寄居繁殖,并发生感染,而在正常情况下宿主对细菌具有很强的抵抗力,不易发病。
2宿主体质下降
2.1环境导致抗病力降低
集约化、高密度、高饲养量,以及限位栏的饲养方式,致使饲养环境恶劣,动物原有的生存方式和习性发生了明显改变,饲养环境空气污浊,湿度过大,卫生条件差,饲养动物缺乏运动等许多不良后果,导致动物的抗病力降低,易发疾病。例如,猪支原体肺炎原仅呈地方流行,现在却成了猪场呼吸系统疾病的元凶之一,且流行范围较广。研究表明,诺维氏梭菌也存在于鸟类与哺乳动物的肠道和肝脏中,但一般不致病,当机体抗病力下降时引起动物疾病。
2.2多病原寄居导致动物承载力减弱
由于饲养环境压力加大,导致高度密集、多样品种、大量的病原侵袭和寄居动物机体内,使动物的承载力严重超过负荷能力,导致动物机体抵抗力下降,一旦有低于正常感染剂量微生物侵袭,动物即可发生感染。在已感染发病的状态下,原与动物处于共生稳态的病原可呈现高致病性,如附红细胞体,尤其在其它疫病流行的康复阶段,常呈继发性感染致病。据报道,当有高剂量微生物感染动物机体时,即使动物不发病,动物的日增重、料重比等生产性能指标也明显下降,由此可见,动物机体大量微生物的寄居也会导致生产性能的下降。
3病原发生变异
3.1病原毒力增强
为适应环境条件的变化,在环境条件发生改变的情况下,病原微生物的性状及基因而也随之发生改变,病原新变异株出现,导致一些疾病发生,有的病原毒力增强,致使侵袭与感染力升高。如,当人和禽的流感病毒感染同一宿主时,可发生基因的广泛重组,从而产生新的重组病毒株,病毒致病性、易感动物和传播途经也明显改变,由此导致疾病特征发生实质变化。
3.2病原高密度大量集中
集约化饲养导致病原的滋生泛滥,病原微生物多,密集度高,由此导致感染发病的几率增多。同时在病原相互作用下,疾病会变得将更为复杂。例如,霉菌毒素、猪圆环病毒、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病毒等病原微生物对猪均有免疫抑制作用,加之多病原作用使猪承载病原的能力下降,因而易于导致疾病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