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宏文 张招艳 吕玉卓
陕西省商洛市商州区畜牧兽医中心
陕西省商洛学院生物医药工程系
哺乳仔猪是指出生到断奶这一阶段的仔猪。由于饲养的模式不同, 断奶时间略有差异, 传统的断奶时间为 45 日龄,目前我国的规模化养殖饲养水平相对较高, 其仔猪断奶时间提前到 28~35 日龄。哺乳仔猪生长发育快,物质代谢旺盛,消化器官机能不发达, 抵抗力和对环境的适应性较差, 容易发病且死亡率较高, 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
1导致哺乳仔猪死亡率过高的主要原因
1.1天性不足
先天性不足的主要原因是品种不良、 饲养不当和管理不善。
1.1.1公母猪品种不良
猪的品种,指一个种内具有共同来源和具有一致性状且遗传性稳定经济价值较高的相当数量的猪群。优良品种具有繁殖能力强, 适应性好、 生长发育快、 抵抗能力强等优势。其后代同样能够继承其良好的性能, 因此如果公、 母猪品种不良, 势必导致仔猪先天性不足。
1.1.2母猪饲养不当
母猪在妊娠过程中 (特别是妊娠后期) 由于饲养管理不当, 母猪饲养水平过低, 使其营养缺乏, 导致仔猪初生重偏低、 营养不良、 消瘦、 抵抗力不高,容易死亡。
1.1.3母猪管理不善
一是由于母猪妊娠期缺乏科学的管理措施, 母猪饲养密度过高, 造成拥挤、 撕咬、 践踏、 摔跤等等,初生仔猪出现死胎、 畸形现象; 二是由于圈舍 (或者产床) 卫生条件较差、 消毒不严, 容易导致母猪患病, 给胎儿带来较大影响; 三是母猪妊娠期的免疫程序不够科学,可能导致胎儿出生后发生传染病而死亡。
1.2初乳不足
初乳是指母猪生产后 2~3d 所分泌的乳汁, 初乳由于含有丰富的免疫球蛋白、维生素和多种必须的微量元素 (如铁、 钴、 锌等) , 是其他任何成分都不能取代的。因此吃足初乳对仔猪成活率的高低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如果由于母猪妊娠期饲养不当造成初乳分泌过少、或者初乳品质地下使初生仔猪对初乳的吸入数量不足、 质量不高; 另一方面, 由于产仔数超过母猪乳头数,如果不人工固定乳头和轮流吸乳, 则有少数仔猪无法获取初乳, 其结果使仔猪吸入初乳不足, 导致其抵抗力严重下降, 容易发病。
1.3消毒不严
仔猪在哺乳期间应有良好的哺乳环境,其哺乳期圈舍、 母猪产床和母猪乳头都应该定期消毒, 如果卫生条件太差, 加之消毒不严, 会使仔猪发生腹泻等疾病。
1.4温度不当
哺乳仔猪的体温调节能力较差,对温度的要求比较严格, 特别是对寒冷尤为敏感。 一般情况下要求环境温度在 25~30℃,如果环境温度偏高或者过低, 都会引起仔猪的应急反应, 冬季寒冷季节, 环境温度过低, 其冻死率较高, 是导致哺乳仔猪高死亡率的特别重要原因之一。
1.5管理疏忽
哺乳仔猪缺乏自身防卫能力,需要饲养人员精心呵护。 母猪个体较大、 习性恶癖、 产床狭小、 仔猪密度过大等原因均可造成仔猪受压、 拥挤, 撕咬、 踩空骨折等而引起死亡。
1.6免疫失败
为了有效预防仔猪传染病的发生,对妊娠母猪免疫接种至关重要,如果母猪在妊娠期间没有科学免疫, 势必导致仔猪多种传染病的发生。如: 魏氏梭菌病 (仔猪红痢 ) 、 仔猪大肠杆菌病 (仔猪黄痢、 仔猪白痢、 仔猪水肿病 ) 、 仔猪副伤寒等, 一旦发病, 死亡率非常高。
2提高哺乳仔猪成活率的关键性技术措施
2.1选育优良品种
遗传基因决定后代品质, 父母的性状对子代影响重大, 因此要提高哺乳仔猪的成活率, 就必须选择优良的公猪、 母猪品种并优选科学的杂交方式, 是其子代表现出更好的遗传性状。目前我国多数地方采用引进丹麦品种 “长白猪” 和英国品种 “大约克猪” 进行杂交, 这两种品种均具有生长发育快, 繁殖率高,抗病力强的特点, 母猪乳头较多 (一般在 8 对左右 ) ,产仔数多 (初产母猪一般为 8~10 头, 经产母猪多在12 头左右 ) 。
2.2范母猪免疫程序
为了有效预防母猪及其所产仔猪常见传染病的发生, 对母猪的免疫接种尤为重要。养殖业生产中常用的母猪免疫程序有:
2.2.1猪细小病毒活疫苗
母猪配种前 30d,用 1mL 猪细小病毒稀释液或生理盐水稀释该疫苗 1 头份后肌肉注射,配种前15d 按同样方法再接种 1 次。[3]
2.2.2大肠杆菌多价苗
即大肠杆菌 K88、 K99、 9878、 F41 的四联苗。于母猪分娩前 2ld 和 14d 各注射 1 头份。对 7 日龄以前最容易发生的仔猪黄痢病具有很好的预防作用。
2.2.3猪红痢氢氧化铝菌苗
初产母猪多次免疫, 分别于分娩前 45d 和分娩前 15d 进行, 注射剂量为每次 5mL。 对于经产母猪如果之前按照初产母猪的免疫方法注射过只需要在分娩前 15d 注射 1 次即可。可有效预防仔猪红痢 (魏氏梭菌病 ) 的发生。
2.2.4伪狂犬病疫苗
于母猪产前 30d 注射 2mL。
2.3加强初生仔猪管理
仔猪出生是其第一次也是最大的应急反应, 在经过母体孕育到分娩, 仔猪的生长环境发生了急剧变化, 因此对初生仔猪加强管理尤为重要。
2.3.1做好母猪分娩准备与接产工作
母猪分娩工作准备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仔猪, 因此必须认真的做好母猪分娩前的准备工作。
(1 ) 调整母猪日粮: 母猪分娩前 7~15d, 应根据母猪的膘情状况适当调整母猪日粮标准, 对于营养水平过高, 过度肥胖的母猪应适当降低日粮标准, 以免分娩后乳汁分泌过多,乳房肿胀而发生乳房炎。对于明显消瘦的母猪应适当提高日粮标准,以免影响分娩时能量的消耗和乳汁的分泌。[4]
(2 ) 做好产房准备: 一是消毒: 母猪分娩前 15d用 1%的烧碱溶液对产房的墙壁、 地面、 产床喷洒, 产前 3d 用 3%煤酚皂溶液进行喷雾消毒,母猪产后用0.1%的高锰酸钾溶液消毒母猪乳头。 二是温度: 产房温度的的适宜与否对初生仔猪影响非常重大,由于各养殖场对产房温度的保障措施各不相同,但必须做到母猪临产前做好产房温度的调节与测试,产房最适宜的温度为 25~30℃。
(3 ) 认真做好接产: 根据母猪配种记录熟悉各个母猪的分娩日期提前将临产母猪移入产房,细致观察母猪临产征兆, 以便准确掌握接产时机。 对产出仔猪, 用干净消毒好的棉布擦拭仔猪口腔及身体粘液,以免粘液滞留口腔导致窒息死亡。用手将仔猪脐带向腹部挤压后在距离腹部 2~5cm 处剪断并用 2%碘酊消毒结扎。 对 “假死” 仔猪应及时抢救, 手提仔猪两后腿使其倒立, 另一手按压胸部后迅速放松, 再按压再放松,如此反复 3~5 次后手握口部放入 40℃温水中浸泡 5~10min, 擦拭身体。
2.3.2切实加强仔猪管理
(1 ) 保证仔猪及时吸取初乳: 按照母猪乳头的数量及所产仔猪的多少, 人工辅助固定乳头, 对仔猪数量超过母猪乳头的多余仔猪应采取与同期分娩而产仔数较少的母猪进行寄养或者人工辅助饲养,在出生后的 72h 内,千方百计保证每头仔猪都能及时吸取足够的初乳。
(2 ) 防止仔猪受压、 践踏和撕咬: 由于个别母猪的护仔性较差,不顾仔猪所在位置而随意行动和突然起卧导致仔猪受压或者践踏,少数母猪具有撕咬和食仔恶癖, 饲养人员应时刻关注母猪行为, 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3 ) 减少应急刺激: 仔猪对环境的适应性较差,对应急刺激具有较强的敏感性, 哺乳期间的产床、 产房温度、 湿度、 光线、 空气质量、 饮食的规律性、 惊吓及周围环境都会引起仔猪的应急反应, 导致疾病。 因此, 在管理过程中, 一定要按照仔猪的生理特点, 创造安全、 稳定的生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