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合强 江苏京海禽业集团有限公司
某养鸡场2012年连续引进的2批肉种鸡, 体重控制与以前批次相同, 但均出现晚产现象,27周龄产蛋率仅达到2.62%~8.65%, 给生产造成了一定的损失, 经现场分析认为是由光照控制不当和后期增重不达标引起。现将有关情况分析如下:
1种鸡生产情况
2批种鸡均采用两高一低饲养方式, 育成期遮黑饲养, 8 h间歇光照, 光照强度5 lx; 157日龄进行光照刺激, 首次加光光照时间为14 h, 光照强度60 lx; 见第一个蛋时加至15 h, 产蛋率20%时加至16 h。光照强度均为测光仪实际测定数据。各批种鸡周增重和增重率情况见表1。
2012年3月18日进种鸡5 700套 (20120318) :育雏育成率 97.6%, 均匀度 0~12 周龄为 79%,13~24周龄74%, 全期均匀度78%。产蛋率25周龄为0.03%, 26周龄0.72%, 27周龄8.65%。2012年7月4日进种鸡5 300套 (20120704) :育雏育成率 95.7%, 均匀度 0~12 周龄为 76%,13~24周龄76%, 全期均匀度76%。27周龄产蛋率仅2.62%。
2原因分析
2.1体重
对体重及后期周增重进行分析, 体重控制基本符合品种标准要求; 但20120318批种鸡20~24周龄的周增重不达标, 15~20 周龄的增重率不达标;20120704 批种鸡 15~20 周龄的周增重不达标,20~24周龄增重率不达标。
2.2均匀度
2批种鸡的均匀度均不理想, 前期均匀度低,后期均匀度维持不佳, 全期均匀度仅76%~78%。
2.3光照
2批种鸡育成期虽然采用8 h遮黑饲养, 但光照时间采取2次光照, 一次是8 ∶ 00~15 ∶ 00共7 h,一次是19 ∶ 00~20 ∶ 00 1 h光照。由于育成期采取2次光照, 扰乱了鸡的生物钟, 使鸡群长期处于疲劳状态, 加光后鸡群对光照不敏感, 加之后期周增重和增重率不达标, 导致种鸡开产推迟3周龄左右
3现场验证
由于连续2批种鸡均出现晚产3周龄的现象,在2012年11月7日该场进鸡5 600套后, 光照由原来的育成期2次间歇光照改为连续8 h的光照; 光照强度和加光时间与前2批一样。该批种鸡育雏育成率97.0%, 均匀度0~12周龄71%, 13~24周龄86%, 全期均匀度74%。尽管该批种鸡20~24周龄增重率不达标, 但25周龄产蛋率仍达到4.4%。
4建议
为取得较好的生产成绩, 避免种鸡晚产, 育成期应重视以下几点:
4.1做好体重控制
重视体重和周增重两条曲线, 相辅相成, 互为补充。育成后期的周增重和增重率应达标, 不能忽高忽低。分栏饲养时应确保鸡群不出现串栏,保证鸡数准确。料量调整应平稳, 料量和体重不能跳跃式增长, 确保周增重平稳均衡增长, 避免虚假的周增重。
4.2关注均匀度控制
育成前期均匀度应达到85%以上, 育成后期应维持良好的均匀度。确保均匀度真实可靠, 避免10周龄后过度挑鸡, 以免大鸡栏存在小鸡, 小鸡栏存在大鸡, 减少应激。
4.3重视光照控制
育成期光照强度为5 lx, 并给予连续不间断(8 h) 的光照时间, 在加光前 (22周龄) 从体重和周增重、 胸肌发育、 腹部脂肪、 耻骨间距、 主翼羽更换、 营养累积、 外观和外貌等方面对鸡群进行正确评估, 以确定最适光照刺激时间。
4.4预防疾病
增强生物安全意识, 严格按照封场管理制度和操作程序执行; 加强消毒, 按时免疫, 根据抗体滴度变化确定适宜的免疫时间, 减少疾病的发生,确保鸡群健康, 以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