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肢蹄病发生的因素探析
殷德鹏 贵德县畜牧兽医站
猪肢蹄病又称猪肢蹄软弱综合征、 猪跛行病, 指猪四肢和四蹄疾病的总称。猪生长发育很快, 在其体重迅速增加的同时, 蹄部所承受的压力也在迅速加大。而在现代养猪模式下, 猪已从自然生长转变为人工饲养, 猪的运动量不足, 蹄部容易变形或感染。加之为加速本地猪种的改良和提高生猪的生产性能, 国内各大猪场都积极引进了国外瘦肉型猪种, 虽然生猪的生产水平有所提高, 但是引进的瘦肉型猪种与我国本地猪种相比, 肢蹄病的发生率明显升高, 以致许多猪场因肢蹄病的高发而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现将引起猪肢蹄病发生的因素分析如下, 希望养殖户能尽量避免这些引发猪只发病的不良因素, 减少猪只发病, 提高养殖经济效益。
1品种因素
许多研究表明, 猪肢蹄病的发生具有明显的品种差异。该病一般多发于高度选育的瘦肉型猪种(如杜洛克猪、 长白猪、 大约克猪等), 其遗传力多在0. 10 ~0. 35, 最高可达 0. 67。而我国的地方猪种或外来猪种与地方猪种的杂交猪则较少发生猪肢蹄病,生长较慢、 背膘较厚的猪种发生该病的概率也较低。
2营养因素
猪的肢蹄与其他组织一样, 需要不断地获取营养才能正常生长, 如若某种营养缺乏或过量, 易引起肢蹄病的发生。
2. 1能量
日粮中若能量不足, 不仅会影响猪的抵抗力和正常发育, 还会影响其四肢及角质的正常生长, 最终导致肢蹄病的发生;但若能量过高, 对妊娠期母猪危害很大, 易致其发生肢蹄病, 且会影响胚胎的成活率和日后的哺乳性能。
2. 2蛋白质
若喂给后备母猪蛋白质水平较高的日粮, 易致其发生软骨症。
2. 3矿物质
若日粮中钙磷数量不足或比例不当, 易致仔猪发生佝偻病, 表现为关节肿大、 四肢弯曲, 严重时后肢瘫痪;还易导致妊娠后期和产后母猪发生软骨症, 表现为易骨折, 严重者造成分娩前后瘫痪。但若日粮中钙、 磷水平过高, 易导致生长猪钙磷代谢紊乱, 引起跛行。
2. 4维生素
日粮中若缺乏维生素 D, 除发生与钙磷缺乏相同的症状外, 还易引起猪只四肢跛行, 严重者关节肿大、麻痹, 甚至瘫痪。若日粮缺乏泛酸, 则猪只生长发育缓慢、 运动失调, 表现为腿内弯。若日粮中缺乏维生素 H, 可造成母猪后腿痉挛、 蹄开裂。
2. 5微量元素
若日粮中缺铜, 易造成猪只骨端畸形, 很容易引起骨折。若日粮中缺锰, 生长猪则采食量下降、 生长发育受阻, 造成骨质疏松、 骨骼畸形、 关节肿大;母猪则不发情或性周期失常, 以致不易受孕。但若日粮中锰过量, 不仅会影响钙磷的利用率, 还会损伤猪的肠胃功能, 甚至引起佝偻病、 软骨症等。若日粮中缺锌,则会降低仔猪和生长猪的食欲, 使其生长发育受阻、易患皮肤不全角化症, 最终导致肢蹄病变。若日粮中缺硒, 猪体内的抗氧化作用则易降低, 使生物膜发生脂质过氧化, 易引起肢蹄病的发生。
环境因素
目前规模养殖场多数采用的是水泥地面饲养猪只, 地面质量的好坏, 不仅能影响舍内小气候和卫生状况, 还直接影响着肢蹄病的发生。当水泥地面光滑时, 易使猪只因站立不稳而摔倒, 导致关节变形, 甚至引起骨折;但若水泥地面过于粗糙, 则易磨损猪的蹄壳蹄底, 也有可能引起肢蹄病的发生。而当水泥地面过于潮湿时, 易引起病菌滋生, 使猪的蹄底腐烂, 诱发关节炎。
4人为因素
当前, 很多养猪场为了提高饲料的利用率, 采用限位栏或高床饲养猪只, 以致猪的活动受到限制, 造成肢蹄病多发。当猪转栏、 并栏或出售时, 由于驱赶造成猪只发生机械损伤。日常管理过程中, 某些饲养管理人员动作粗暴、 责任心不强等, 造成猪只肢蹄受伤, 继而感染病原菌, 引起肢蹄病;还有些饲养员在经常把猪放置于中央空调的风口处, 湿邪侵袭猪体后引起经络闭塞、 气血凝滞, 致使肌肉、 关节疼痛, 造成猪只运动机能障碍。另外, 某些养猪场未严格执行消毒制度, 造成地面的各种细菌滋生, 侵袭猪只蹄部, 造成猪蹄病的发生;或者使用强酸性的消毒剂, 空栏消毒后对栏舍清洗不够充分且未待栏舍完全干燥就将猪转入栏内, 地面残留的消毒剂对猪的蹄壳造成腐蚀,长久以往造成蹄部损伤。
5疾病因素
当猪患有猪链球菌病、 猪丹毒、 猪布鲁杆菌病、 猪乙型脑炎等疾病时, 会表现关节炎、 跛行等症状。猪若发生硒中毒或砷中毒, 也会表现出衰弱、 蹄变形或肿大等症状。
6气候因素
秋冬季节, 气候逐渐转冷且较干燥, 猪体表的毛细血管有所收缩, 致使脂类分泌减少, 蹄壳也变得较脆, 容易开裂, 引发蹄病。
7其他因素
某些猪场从外地引进种猪时, 由于种猪经过长途运输且生活环境也发生了改变, 表现出跛行的应激反应, 虽然没有明显的眼观病变, 但若认真检查猪的蹄底、蹄冠可发现, 其蹄部温度已明显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