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全行业最关注的问题无疑是8月在我国发现的非洲猪瘟,而记者注意到在当前全国上下严防非洲猪瘟的特殊时期,会议现场广东养殖户在对非洲猪瘟保持高度紧张的同时,也看到了其中蕴含的机遇。根据统计局数据,2018上半年广东生猪存栏2163万头,同比减少3.11%,意味着后期生猪出栏可能会减少;母猪存栏228万头,同比减少1.09%。广东作为生猪消费大省,本省年出栏生猪在3500多万头,但消费量在每年在4500万头,拥有40%左右的供应缺口,生猪主要从湖南、广西、江西调入,云贵川则较少调入广东。9月11日,农业部发布明电,要求停止非洲猪瘟发生省份临近省份生猪调运,其中与广东接壤的江西和福建受到影响。随着生猪调运限制日益严格,广东作为消费区,猪价有上涨可能。
因此养殖户纷纷认为,当前情况下,最重要的还是养好猪,保证自身猪场生产力,才能有机会在寒冬后迎来春天。而当下除了非洲猪瘟必须要严防,对猪场效益威胁最大的疾病莫过于仔猪腹泻。
腹泻难防有4大原因,毒株、方案和生物安全是3大关键
肖少波教授介绍了猪流行性腹泻防控策略,他表示变异毒株自2010年出现以来,已经成为当前主要流行毒株。肖少波教授介绍,2017年我国29个省市爆发过猪流行性腹泻,疫情不断,反复发生,损失惨重。华中农业大学诊断中心对送检的2055份新生仔猪病料和粪便样品进行监测,其中PEDV阳性样品1209份,阳性率58.5%,变异毒株占比95.2%。2017年PEDV阳性率较往年有所下降,肖少波教授认为其最主要的原因是规模化猪场对生物安全和免疫的重视,以及变异毒株疫苗的上市。但当前PEDV流行已经常态化,季节性已然不明显。

1、PEDV流行毒株发生了变异,经典毒株难以提供有效保护。经典毒株属于G1群,变异毒株属于G2群,流行率≥90%。
2、变异毒株致病性显著增强。实验显示,变异毒株保护力高于经典株,而抗原含量高的疫苗保护力高于抗原含量低的。疫苗毒株最关键,抗原含量也非常重要。
3、病毒传播途径多样、体外存活时间长。PEDV不但可以经我们通常所知的粪口传播,实际上经过检测也可以通过母乳传播(乳汁中携带病毒)和空气传播(猪舍内气溶胶带有PEDV病毒可引起发病),以及通过运输工具、饲料污染(导致反复发生)、精液和苍蝇等传播。其在粪污中存活时间可达9个月,浓度可高达1*106.85拷贝/ml,而在密闭或长时间不清粪的猪场浓度更高达3.96-7.57*1010拷贝/ml。
4、目前采取的防控策略存在不足之处。一些猪场只免疫怀孕母猪,或只在冬春季节免疫,认为母猪不发病仔猪就不会发病,或完全依赖疫苗不重视生物安全。
因此肖少波教授总结,对于腹泻防控要高度重视,加强生物安全措施,有计划地进行病原监测、及时隔离;选择同源性更高有针对性的疫苗,采取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考虑多种因素落实好发病后紧急控制方案。
对于免疫方案的选择,肖少波教授认为猪场可以各有特点:活苗免疫抗体诱导更全面,可产生细胞免疫和黏膜免疫,直接清除病毒;灭活苗免疫则可产生更强的中和抗体和黏膜免疫。采用灭活苗+活苗方案,间隔2-4周免疫,操作简单;弱毒苗+弱毒苗,间隔时间要求长,技术水平要求高;灭活苗+灭活苗具有一定紧急免疫效果,间隔时间短。
科前变异株腹泻苗2017年销售额1亿,会议现场订货近1600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