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伊利集团继续以强劲的实力领跑中国乳业,上半年净利润预计较上年同期增长100%以上,品牌优势得到全面释放,这一切欣喜成果背后来源于伊利标准化奶源基地的建设。
得奶源者得天下,奶源企业优质乳品的基础。伊利集团的奶源基地遍布内蒙古、黑龙江、新疆、京津唐、山西、山东、河南、河北、湖北、安徽、甘肃等地。截至2010年,伊利以自建、扶持、合作发展等方式建设规模化牧场、小区和标准化奶站共3000多个,可控奶牛达200多万头,日收奶量1万吨。在奶源对乳业发展日趋重要的背景下,伊利集团很早就开始布局,为现有的奶源基地规划了一条精品化之路,始终坚持高标准的规范化建设道路,推行标准化奶牛养殖规范、标准化奶站建设规范、牛奶质量快速检测体系、质量安全信息检测体系等全方位的质量保证措施,以确保原奶的健康和无污染。
奶站操作标准化
伊利对挤奶的全过程都有明确的要求,总结为:“牛体卫生、前药浴、一牛一巾、三把奶挤弃、挤后药浴、设备清洗和记录(奶站6本记录)”的六大管理要素,对每一项均有严格规定。
奶站建设标准化
伊利主要从基础设施、卫生条件、机械设备、检测手段、操作规范、人员素质等方面着手。从2009年伊利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奶源基地的整顿与标准化奶站建设,截至2010年7月末,伊利集团原奶事业部912座牧场、966座小区、1912座奶站全部实现机械化挤奶,全部通过硬件标准化验证,标准化奶站建成率达92%。
日常管理标准化
主要以OPL(optical path length,又称为10分钟教育)看板形式,在每一个伊利的工作区域都有挤奶全过程的流程管理图,简单明了地传达标准化奶站管理的各方面的内容,使每个工作人员能够通俗易懂的学习;从办公区、宿舍区、生产区、奶站资质、标识规范等方面进行标准化管理。
建立原料奶质量快速检测体系
主要从强化管理,加大检查、督察力度,加大人力物力的投入等方面入手。采取技术人员驻站、现场指导解决问题的方式。同时,加强了技术人员、监管员、奶站业主、奶户的培训,提高其安全责任意识。
推行GAP认证(Good Agricultural Practices:良好农业规范),将微生物指标控制在50万cfu/ml以下
完善质量追溯体系,推行可追溯的管理流程
伊利为奶牛建立档案,每头奶牛都有一个独立的编号,档案记录了奶牛从出生到每一次挤奶的所有数据,同时,所有伊利的鲜奶包装盒顶端,除了印有生产日期和保质期外,还有一串串条形标码,通过这个数字,消费者可以查到这盒奶的生产资料,比如产自哪个厂区、哪个车间甚至是哪一头奶牛,以及供应奶牛的饲料的相关数值。这种追溯机制确保了产品生产的每一个环节都在严格的监督之下,有利于公众对每一个生产细节的监督。
通过确定原料奶生产工艺流程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找到奶牛饲料、饮水、奶牛场的卫生管理、挤奶机的消毒、储奶罐温度和管道清洗消毒等各个关键控制点,并在这些关键点上进行重点落实和控制,实现了牧场原料奶中体细胞数(SCC)大幅下降,将微生物数量均控制在了50万cfu/ml以下。
伊利集团对奶源基地的建设投入从不吝啬,2011年,伊利将在奶源建设方面投资约14.26亿元,其中用于奶源基地建设投资的资金(主要是挤奶设备、TMR、制冷罐)为1500万元。其中,伊利敕勒川精品奶源基地所使用的“转盘式挤奶设备”就是设备建设成果的突出代表。
据悉,今年,伊利还将在牧场建设方面继续投资(包括自建牧场、扶持家庭牧场、参股控股牧场)超过14亿元,使得伊利奶源优势不断提升。同时,通过这种优势与伊利先进的生产、加工技术和研发实力相结合,为伊利推进产业布局平衡、转型升级、增强发展后劲奠定最雄厚的根基,引领中国乳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