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工作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资讯 > 正文

海大初创之时,即以技术为核心

发布时间:2017-09-30 11:16    作者:.    来源:    查看:
    从创业者的角度来讲,薛华与海大的创业历程可谓“励志”。1995年,薛华从中山大学水产营养硕士毕业,三年之后,这位经历了寒窗苦读的广东省农科院“研究人员”,竟然放弃了稳定的工作,开启难以预知的商业之旅。

    1998年,海大成立,彼时薛华刚满28岁。经过改革开放十几年的发展,不论是外资饲料企业的猛龙过江,还是本土企业的蒸蒸日上,行业总体处于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而这位来自陕西汉中,一无背景,二无资本的“书生”,何以敢于“下海”弄潮?

海大集团董事长薛华
    尽管当时还是“一穷二白”,但薛华认为,海大的创业团队有一项优势是许多同行都不具备的——技术。“这个专业本身在那个年代是一个机会。中国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在1998年前后进入到饲料普及的阶段,当时创业时觉得自己在技术层面是有一定的切入点。通过在农科院三年的工作,让我看到了行业发展的趋势,觉得市场非常大,市场需求开始在启动。”他如此介绍自己创业的初衷。

    相对于现在更高的创业门槛,不仅仅需要技术,还需要资本、团队、资源等要素,在十几年前的行业大环境下,企业对于资源的要求并不高,而“技术本身就是最重要的资源”,能够支持海大起步。

    因此在海大发展的第一阶段,薛华选择了以“预混料”作为突破口。“因为门槛低,对设备的要求也比较低,当时的状况是有几台搅拌机就行了,预混料更多的核心是配方,这恰恰是我们自己团队的强项。”薛华介绍,“轻资产”是海大起步阶段的最大特点,因为没有资产,那么就必须体现出技术的价值。

    对一个海大这家“新企业”而言,进入行业的基础是水产养殖终端的巨大需求。但如何去满足市场需求?“很多人不会做,我们会做,我觉得这是企业最初能够站住脚跟的一个原因。”

    正因如此,在海大成立的前一两年,公司能够通过技术发展起来,也充分认识到技术的重要性。而公司在有一定积累的情况下,同样首先考虑的就是如何保持技术研发的优势,为可持续的发展提供支撑。“从诞生开始,它就有技术的基因在里边。”薛华如此回顾海大的起点。

    为了保持在行业中的技术优势,海大围绕水产预混料进行了大量研发。然而,尽管预混料业务发展得顺风顺水,但薛华很快看到了这一业务的局限性:从整个产业链来看,预混料实际上是一个远离终端的环节。预混料需要卖给其他饲料厂,再通过饲料厂卖给养殖户,但对于养殖户而言,仅仅有好的饲料是不够的,还需要有技术服务、好的种苗等进行支撑。

   “如果我们只做预混料的话,永远无法直接面对养殖户,我们就很被动,未来的命运取决于饲料企业的发展前景。而当时许多饲料企业仅仅为卖饲料而卖饲料,传统做饲料的方式,即将碰到很大的瓶颈和危机。所以如果我们仅仅卖预混料,很可能未来会没有出路。”基于这样的判断,薛华提出海大要紧紧围绕养户层面去做技术储备和团队建设,并从预混料开始转向饲料。

    2002年,海大开始转型,考虑“为整个行业提供技术支撑”。在此阶段,海大不仅仅准备做饲料,而是一方面强化对饲料配方、原料、核心的添加剂等技术的研究,同时也开始进行更长远的规划。“比如我们认为,水产养殖业中苗种是个关键问题,但我国的种苗很落后,所以在刚开始做饲料的时候,就已经布局种苗研发了。”

    薛华认为,“种苗是一个很慢的东西,选育出好的种苗需要很多代,当时我们也意识到,种苗这个产品出来可能是十年后的事,实际上尽管当初资金非常紧张,依然毫不犹豫地进行了投入。”

    薛华介绍,正是基于从各个技术环节对行业发展进行支撑的出发点,海大对技术团队进行了不遗余力的投入。“现在整个研发团队有600多人,博士就有50多个,硕士几百个,每年研发经费超过1亿元。研发范围从种苗到添加剂、饲料,从养殖技术到动保、疫苗各个层面。”

    事实上,在进行全面转型的过程中,海大之前并未涉足饲料业务,也不懂该怎么做,在起步阶段更多是向行业中如正大、通威、希望等大型企业学习。据薛华介绍,预混料对资本、设备要求都很低,但做饲料起码得有工厂,受条件限制,海大早期仅仅是依靠租赁别人的工厂试水,直到2003、2004年左右,才有能力建设自己的工厂。“早期的一两个工厂做了两年,学习了行业领先企业的经验,到2004年我们也有了自己的心得,加上我们一些相对优势或创新的服务模式,才真正下决心把饲料向越来越大的方向发展。”

    海大初期发展依靠的便是技术驱动,这也奠定了海大以技术支撑企业发展的经营思想,同时也成就了今天的海大。

版权声明:本文转自网络,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请联系【编辑qq:1240812330】删除,谢谢!

APP下载
官方微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