饲料企业纷纷在江苏“圈地”,高价竞标鱼塘承包权,推高养殖门槛,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现状来看,通威、天邦将“圈地”作为企业战略在推进。其中通威股份是因为打造“渔光一体”新商业模式,需要大面积的连片鱼塘来落地实施,前期则是建设现代渔业产业园,将所承包的塘口外包给养殖户,养殖户入驻进来后,能享受便捷的配套服务和资源,且按照通威设计的模式去做,能获得比过去按照传统模式来养有更高的回报。这也是“圈地”企业吸引养殖户的一套相对通用的逻辑。
对于坊间传言已拿10万亩水面,通威股份副总裁兼华东战区总裁王尚文并没有直接回应,而是表明拿塘口的核心思想是打造鱼品牌。“过去做鱼品牌不太做得好,是因为鱼来自不同的地方,对养殖过程没办法全程监管。现在进行园区式的管理,可以让产品更加可控,我们是围绕这个目的才参与养殖环节。”王尚文说。
天邦则是想打造产业链,从而进入到养殖终端。据知情人透露,天邦在5年前拿了近2万亩水面,但运作得不是很成功,不过未来2-3年还是计划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至10万亩,“只要连片的合适的塘口都要拿”。与通威的操作模式不同,天邦是自己参与养殖。
海大涉足“圈地”,据了解主要是竞争所需,“竞争厂家通过圈塘口,把你的客户变成他自己的客户,进而影响和控制饲料市场。所以我们把塘口拿过来,这事做了不一定有优势,但不做劣势很明显。”海大相关负责人称。目前,海大在江苏拿地属于片区试点,但得到了集团总部的许可及支持,其操作模式与通威一样,也是将连片塘口承包下来后转包给养殖户。据悉,今年计划拿3万亩水面,未来3年内拿30万-50万亩。
此外,江苏天参从2006年涉及养殖,公司总经理陈德永曾表示其目的是为了对比、验证市场上同类产品之间的差异化,以及探索成功的养殖模式。目前有3.4万亩的养殖水面,为公司自营。
澳华集团华东区总经理张伟也透露想先拿几千亩水面试点规模化养殖。“从未来趋势来看,环保、健康等是水产养殖升级的方向,几十亩养殖规模的散户没实力、没条件去进行水处理,但成百上千亩的规模养殖企业可以。所以我们拿地是想做先进养殖模式的引导。”
笔者认为通威“渔光一体”的商业模式,有更大的可能在这场连片鱼塘的争夺中取得竞争优势。通威自身拥有光伏发电的资源优势,这是其他饲料企业所不具备的。相较于其他企业缺乏有效盈利的模式,而“渔光一体”则可成为新的利润增加点,投资回报上更胜一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