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双汇瘦肉精事件出来的时候,看到大家并不像过去那么铺天盖地批评了,或许是因为三聚氰胺、毒大米、地沟油……给公众的体内打了太多“镇静剂”了吧,公众似乎变得趋于“理性”?
其实每个企业的起步阶段,只要这个企业的头头不是鼠目寸光,那他绝对知道一个企业壮大的精髓是什么。所以在双汇还是小企业的时候,就是用筛子去筛,怕也检测不出一例含有瘦肉精成分的产品。这个阶段良好声誉,要比大把大把的现钞有用。双汇是这样,已经垮台的三鹿也这样。
企业良好的声誉是消费者一砖一瓦构建起来的。企业没有义务成为慈善家,消费者搭台子让他们唱戏是给了他们赚更多钱的机遇平台。双汇之前可能唱的不错,但现在唱的大错特错,且已经偷偷的唱错了很长一段时间。不是消费者的耳朵出了问题,而是有人故意往消费者耳朵里塞了东西。
万隆带着他的万余名员工在事发后又出来唱了一番。说了很多,而我只领会了一个意思:检测瘦肉精含量的成本会殃及自己的利益,所以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现在的双汇已非昔日的双汇了,如果是在起步阶段这样,公众绝对会把幼小的生命扼杀在摇篮里。不过现在反过来了,公众扼杀不了双汇,反倒是双汇在扼杀公众。
起步的阶段靠的是声誉,当利润慢慢回流,企业的基础就可以慢慢变成金钱。可以让央视靠绑架大众眼球的方式来宣传自己的产品,除了金钱还是金钱。三鹿可以毫不费力地做到,财大气粗的双汇自然也可以做到,只是双汇没有想到央视会翻脸不认人。
政府的举动和过去处理类似问题一模一样,当那些散养户和小型猪场的猪被销毁,这些养殖户们也只能流泪哭泣。他们当然享受不到万隆在媒体面前露脸的待遇,而且万隆还公开的声称自己也是受害者,这就把施害者的帽子扣在了这些养殖户头上。
谁都不是活雷锋。既然万隆你直言不讳说到为了利益而放松监控,那养殖户们为何就不能为了利益而添加瘦肉精呢?当然,养殖户作为源头,添加瘦肉精是直接的凶手,但是作为屠宰和制成品的龙头企业,这不能成为你们放松检测的理由。
数据检测显示,自3月15日双汇跌停,一次就蒸发掉103亿元,不过另据测算,建一座1万头的猪场所需要投资仅仅为1200万元。如果双汇把蒸发的市值早一点拿出来建猪场,或者是把这一部分利益匀给养殖户,1000万头的猪场都可以建起来了。
政府扮演的角色很微妙,每次都是事后诸葛亮,调查、检测铺天盖地,但还是在一直犯运动型、一阵风的老毛病。不断复燃的三聚氰胺毒奶粉,早已把通病暴露出来了。
其实,只要一个环节发现问题,就能阻断不安全食品的流出,但在现实监管中,各部门之间经常出现“断链”:一方面是监管职责衔接不紧,比如养殖和屠宰之间的生猪收购和运输环节谁来管,没有明确规定;另一方面是下游监管部门不能有效弥补上游监管漏洞,导致一些不安全食品“一路绿灯”摆上百姓餐桌。
推诿和踢皮球都是拿手好戏,何况在当下的时代,更可以为了利益而把一切都抛到脑后。丧失了良心和职业道德,更不敢奢望监管能够有效地到位。
更可悲的是,作为真正的凶手,尽管瘦肉精的禁令已经颁布了十多年,可它还是一直顽固的存在,且还找不到生产源头。河南一名生猪经纪人透露,“瘦肉精”的“黑市”价格为每公斤5000元至万元不等,经纪人掺和饲料粉后以每包300元左右卖给农户,收购时优先收购此类猪。此次赴河南调查的农业部门专家表示,目前市场上出现的“瘦肉精”,估计大多来自地下制售黑窝点。然而遗憾的是,自2002年以来,鲜有被查出或捣毁的窝点。
消费者获得了有限的姗姗来迟的知情权。但是这种知情权狗屁不值,毒害深入骨髓,健康被侵蚀,更可怕是心灵的侵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