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是一家新近成立的儿童教育咨询公司。该公司将美国某一儿童教育的品牌带到了中国,他的发展战略是通过发展俱乐部会员制,推广先进的教育理念,扩大该品牌在中国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最终拥有自己的特有的品牌产品以及传媒刊物。
可好景不长,问题接踵而至:会员制的推行速度减缓;已经建立联系的幼儿园、社区要求公司退出,因为幼儿园接到了家长对公司员工的投诉;新市场的开拓跟不上;销售部的人员流动很大,真正是“铁打的江山流水的兵”,能工作超过2个月的“资深销售”寥寥无几。该公司的总经理在头痛不已的同时深感迷惑,为什么正确的战略不能带来收益呢?事实上一个公司的奖惩机制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是对员工行为的塑造。文化就像看不见的一只手,它并不是明文规定的规章制度,而是实际发生的奖惩机制,这两者可能有很大的不同。
某一位员工因为工作表现突出,她的上司总是对她说:“我一定在下周的例会上要求总经理提高你的底薪。”可是事隔二个月也没有什么动静。应该说及时性是有效激励的一个重要指标。试想以下两种情况,第一种:你由于工作表现突出,你的老板立刻拿出现金奖励你;第二种:你工作表现突出,但你老板答应发给你的奖金却经过了层层审批,半年之后才到你的手上。哪一种激励更有效呢?毫无疑问是第一种。从行为主义心理学角度来看,延时的强化的效果是递减的,如果半年以后奖金才到手,其激励效果恐怕和不激励没多大区别了。
A公司采取的奖惩的方式大都与金钱有关。比如上班迟到罚五元钱;工作表现突出发放奖金等。其实奖惩的方法多种多样,管理者的言行举止既是员工获取信息的来源,其实也是奖惩的方式。除了金钱以外,晋升、带薪休假、委以重任、提供培训发展机会、表扬、解雇、降职、批评等等都是不可或缺的方法。
对于不同的员工和不同的情况应该采取不同的方式。例如一个刚从大学毕业的学生来到一个新的岗位上,对他而言,在工作中学到东西可能是最重要的。所以对他最好的激励就是委以重任和提供培训发展机会。但对于一个工作近二十年的老员工而言,他可能更多地考虑他将来的生活保障,所以福利、保险计划等金钱激励恐怕是更合适他的方式。单一的奖惩方式恐怕只能使少数人受到激励或惩戒,而多种奖惩方式综合地、有针对性地运用则能使员工的正确行为获得最大限度的强化。
一个新加入公司的员工忙中出错,在一份对外宣传的资料上将公司的热线电话号码印错了。总经理一怒之下立刻将这个人炒掉了。可没过几天,总经理秘书在写给报刊的一篇文章中也犯了同样的错误,这件事却不了了之了。这让许多员工感到不可理解。公司对不同员工的对待差别如此之大,而且相当不合理,使不少员工都感到气愤。
从上述事件中可以看出,该公司的惩罚完全是对人不对事的。对不同的人处理的意见完全不同。的确,一个是新加入的员工,一个是劳苦功高的老员工,强度上的确会有所不同,但强度上应该有量的不同,而非质的差异。试想,如果公司对总经理秘书也采取某种形式的惩罚,例如扣除奖金等,恐怕其他员工就不会对此事有如此大的反响吧。这样的奖惩机制不可避免地带来人员的高流失率和员工工作动力的丧失,也正因为这样,造成了公司的效益大幅度地滑坡。
有了正确的战略,还要有正确的人来执行它,才能真正带来效益。健康的企业文化也是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一个关键所在。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奖惩制度是通过一系列正刺激和副刺激的作用,引导和规范员工的行为朝着符合企业需求方向发展。对希望出现的行为,公司用奖励进行强化,也就是正刺激;对不希望出现的行为,利用处罚措施进行约束,也就是副刺激。二者相辅相成,才会有效促进企业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