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多活少压力小,位高权重发展好”,地处大中城市的政府机关、国有大型企业、收益良好的事业单位,成为眼下“好工作”的集中代表。 2月23日、24日,北京连续举办两场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双选会,数千大学生蜂拥而至。广电总局研究院、故宫博物院、中国国航等用人单位,不出意料成为大学生们的求职热门。
中国社科院曾做过的一项职业声望调查显示,人们在择业时最看重的是收入状况,包括固定的薪水和其他福利,总之是钱越多越好;其次会看重美誉度,希望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认同感;此外,职业稳定性、工作强度也是人们较多考虑的因素。 相应的,地处大中城市的政府机关、国有大型企业、收益良好的事业单位,成为眼下“好工作”的代表,赫然排在热门求职榜的前列。
理论上讲,无论干什么工作、进什么单位,只要努力奋斗,都有成功的可能,无所谓好坏。但为什么现在就业取向如此集中? “一个重要因素是当前行业、企业间的收入差距太大了,而且还有进一步加大的趋势。”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苏海南这样认为。
2010年,全国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36539元;全国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20759元,前者是后者的1.8倍。平均工资最高的行业是金融业,70146元;最低的农林牧渔业,16717元。最高与最低之比为4.2∶1。如果按细分行业,最高和最低之比可达十几倍。上世纪80年代,我国行业间工资收入差距基本保持在1.6—1.8倍左右。世界上多数国家行业间差距在1.5—2倍左右。企业间工资差距更大。人社部劳动工资研究所2010年的调查中发现,上海某银行员工工资及奖金人均为29.66万元,员工的其他福利人均6.08万元,合计35.75万元,是当年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10倍。
求职时希望找到一份收入高的工作,是非常正常、也最普遍的心态。上世纪90年代末,外资企业平均工资较高,而国有部门则效益欠佳,经商创业、进外企当白领成为求职者追求的目标。近年来,体制内单位优势突显,尤其是银行、电力、电信、烟草等行业企业,收入大幅提升,各种福利待遇如年终奖、房补、休假等,种类齐全且水平较高。每到求职时,大家挤破头都想进。
近年来,每每涉及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有关部门都会强调要“转变观念”。但是,很少有大学生会承认自己的择业观有问题,一些高校里做职业指导的老师多次谈到,跟学生讲“建立合理的择业观”多半会招致反感。
“人都是趋利避害的。那么多人一致认为某一类工作好,肯定是经过比较衡量的。这种想法无可指责。”莫荣认为,引导建立合理的择业观一定要在行业均衡发展、改善收入分配等方面踏踏实实地做工作。比如,我们希望,高校毕业生能更多地到中小企业去就业,那么就必须改善中小企业的发展环境,使资源配置向中小企业更多倾斜,这样才能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2011年,中小企业普遍经营困难,前两年去那里就业的人不仅收入、发展状况堪忧,可能连工作的稳定性也无法保证。如果中小企业的经营状况一直是这样,怎么可能让今后的高校毕业生对其心生向往?从整个社会而言,合理的择业观应当是多元的。而要实现这一点,就要求通过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让所有行业企业都有机会获得较好的发展。
在强调社会的责任外,有关专家也表示,构建合理的择业观,求职者个人也需积极调整心态。从长远讲,判断工作的好坏不应只着眼于当前收入高低、工作轻松与否,还要与个人兴趣、特长、发展趋势结合起来。莫荣谈到,近两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帮助、支持、引导大学生到西部、到基层、到农村去工作的政策,相关扶持、补贴越来越完善,大学生应当正确看待这样的机会。苏海南则建议,改变就业过度集中的倾向,需要一个过程。就大学生自身而言,如果心目中理想的岗位一时找不到,但有一个岗位大体上在可接受的范围内,也不妨先就业、再择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