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企业必须拥有品质保证的产品和高素质的人才,这两者缺一不可。
如果只拥有产品,而高素质人才,这样的企业只能是一个原始的企业,长此以往,退化是必然的,灭亡也是必然的!
如果我们翻看一下那些成功、不成功的企业,我们就会发现,他们在生存期的状况是很相似的,甚至那些后来衰败的企业,还是强于那些后来成名成家的企业。为什么会这样呢?这个问题可以从企业发展的路径中找到答案。几乎所有的企业都是靠着产品、机会、智慧的老板起家的,依靠的第一个产品价值的挖掘,在老板的带领下,企业快速获得了成功,大量的金钱,人员涌向了企业。在这期间,明智的老板很会处理人才、利益之间的关系,他们成功的秘诀在于,愿意将更多的利益与自己的团队分享,这样的作风赢得了大多数人的认可和追随,企业拥有了最初级的团队班底,在这些人的共同努力下,企业进一步做大,甚至上市,每个人获得了应有的回报。而那些对利益没有认清,甚至过于吝啬的老板,要么原地踏步,要么倒闭,这应当是第一波淘汰,这个周期应当是在5~10年之间。
接下来,企业进入了上台阶阶段,这个阶段企业最痛苦的就是人才匮乏,原来老板一个人干的事,现在需要很多人通力协作才能完成。那些元老已经开始坐享其成了,越来越不听话了,但是新人有没有成长起来,好不容易培养的人又很快流失了,企业一直处于人才短缺的状态中,企业不是没有好的产品,不是没有好市场,也不是没有挣钱的机会,就是没有人去干,眼睁睁地看着发展的机会从身边溜走。抓住机会,抓住客户说起来简单,但是结果发现没有人去抓,没有人去干,更严重的是,老板变老,核心成员在变老,他们已经没有更多的精力,更多的耐心去培养新人了,如果他们倒下了,那么谁来支撑企业的发展呢?它们的经验、知识、技能如何才能传递更多的后来者?如果不能,那么是否意味着所有的人必须重新来过,重新走一遍原来的老路呢?在这个时候,我们才发现,我们引进了现金流水线,生产出了最好的产品,但是我们却没有更多适应这些产品的人,我们的研发能力在增长,我们的生产技术在提高,但是我们培养人才的手段在下降,甚至是萎缩。我们能够生产出优秀的产品,但是我们却生产不出优秀的人才。没有自己的人才,我们的出路又在哪里呢?谁会为企业多年积累的知识、技能、智慧、经验进行传承呢?
企业的成功绝不是生产产品的成功,而应当是生产人才的成功。因此,企业必须培养自己的人才,将企业的文化、知识、经验、技能,通过良好的机制源源不断地传递下去。
企业的竞争最重视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往往落实在人才的培训上。拿来主义建立起来的队伍,并不是企业的错,也不是队伍的错,关键是能不能,将人才进行转化,消化。将人才的所具有的能力进行有效的“截留、复印、分发”,是企业人人都成为某方面的专才和强才。这样企业就可以从一个靠拿来主义建立起来的队伍,成为“自己人”主政的队伍,这样的队伍,不是“狮子带领一群羊的队伍”,而是“虎带一群狼”的超强团队。
事实上,不仅是销售领域是这样,企业的所有的工作环节都需要这样,一个成功的企业,一定伴随着成功队伍的打造,企业的发展起始于“多少能人、多强能人”的小团队,企业的最终发展一定决定于“多强能人复制机制、多强人才生产流水线”。
能培养多少人,能管理多少人——这才是未来企业衡量的最关键指标。
我们已经欣喜地看到,我们的国家也已经意识到“人才制造”能力对于提高国民经济的重要性,人才是重要的,但人才不能仅仅靠吸引,更要靠“制造”,要创建强大的“人才制造”体系,才能使“人口大国”变成“人才强国”。2010年6月6日公布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就表明这样的强烈愿望和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