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新闻网乌鲁木齐4月27日专稿 题:五一农场:抢抓机遇努力开创农场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访农十二师五一农场党委书记政委李华斌党委副书记场长刘少君
作者 天 然 张欣瑞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十二师五一农场位于准葛尔盆地南缘、乌昌地区中心,距乌鲁木齐市中心20公里,昌吉市8公里,乌昌公路(国道312线)沿农场南缘通过。全场土地面积9.32万亩,耕地面积5.1万亩。现有人口1.5万人,从业人员4700人,职工2231人,农场下辖农业生产连队15个(其中啤酒花专业连队3个),工交建商企业20个(其中国有企业4个),以及中学、医院、幼儿园等事业、服务单位9个。
2009年,五一农场实现生产总值2.7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4.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860元,增长7.5%;农业职工家庭人均纯收入9207元,增长6.2%。实现综合利润769万元。
农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城郊农业特色愈加显现。全场种植面积5.1万亩,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3千亩,新打机井5眼,渠道防渗改造5.6公里。小特经济作物达到1万亩,高效经济作物占总播面积的92.1%,加工番茄、葡萄、啤酒花单产水平大幅增加,效益提高。形成了果品生产、储藏、保鲜、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产业化发展格局。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得到进一步发展,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项目建设稳步推进,特色农产品、优质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和绿色农产品优势突显。以奶牛业发展为重点的现代畜牧业基地建设实现新突破,年末各类牲畜存栏3.76万头(只),其中奶牛新增1304头,同比增长63.2%。肉、奶、蛋等畜产品产量稳步增长,全年完成畜牧业产值9600万元,占大农业产值的47.1%。投资2500余万元新建了千头现代化奶牛场,
工业增加值预计完成7340万元,实现利润310万元,同比增长10.1%和106.7%。依托资源优势和条件,投入70万元收购了一家民营砂厂,与农场新建砂厂合并管理,形成一定的生产规模,产出了预期的效益。配套建设了年产5万吨的生物有机肥厂。建筑业继续保持较快发展,完成增加值3220万元,实现利润320万元。非公有制经济实现生产总值1.47亿元,社会就业2680人。
依托农场的区位地缘优势,以房地产开发为突破口,大力发展面向生产、生活的服务业,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全面推进第三产业向高水平高层次方向发展。一是坚持自主开发和引进相结合,房地产业健康快速发展。伍怡天宇房产开发公司开发建设的别墅、多层复式楼、商业门面及廉租住房总面积达到2.4万平方米,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情况良好。引进的房产开发公司开发的“海上明珠”楼盘,一期全部售完,二期主体工程已完工;“柏美优品”楼盘一期也全部开工建设。二是以商贸流通为重点的传统服务业保持平稳较快发展,预计全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998万元,增长8.1%。农贸市场、果品保鲜设施、农资连锁经营网络建设进度加快,“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家电下乡工作成效显著。三是信息服务、法律服务、金融服务、中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和社区服务业在农场兴起并稳步发展。四是职工自营经济领域不断扩大,庭院经济蓬勃发展,进一步增强了农场的活力。
全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86亿元,同比增长101%。全场共实施建设与改造重点项目18个,投资规模、同期建设项目数量均创历史新高。以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现代农业示范园二期工程、千头现代化奶牛场及养殖小区建设、农电网改造、城镇集中供热工程、通连公路建设为重点的基础设施项目和以中学教学楼及配套设施建设、人饮工程、经济适用住宅及廉租住房建设、生态小康连队建设为重点的民生项目建设相继竣工并交付使用,更好地拉动了农场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进一步改善了职工群众生产生活环境,为农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积累了后劲。
积极稳妥地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配套改革。土地承包经营制度进一步完善,产权制度改革范围进一步扩大,农资“一票到户”全部实现,“两还”、“两个限额”等职工减负成果进一步巩固,职工负担逐年递减。调整所有制结构和深化企业改革,进一步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盘活了农场资产。完成了农场中学、医院事业单位改革。对外开放的步伐进一步加快,招商引资工作取得较大进步,共实施招商引资项目6个,引资额达8800万元。
2010年农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实现生产总值3.17亿元,同比增长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6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960元,增长8%;农场农业职工家庭人均纯收入9760元,增长6%;实现综合利润9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