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6年5月,大田县石牌镇某猪场30日龄以内的仔猪发生以排白色稀粪为特征的疾病。根据临床观察、病理解剖并结合鉴别诊断,确诊为仔猪白痢。经过对症治疗,收效良好。
仔猪白痢又称迟发性仔猪大肠杆菌病,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哺乳仔猪的急性传染病,主要发生于10~30日龄仔猪,以10~20日龄多见。临床上以排白色稀粪为特征,该病在猪场经常发生,给养猪业带来很大危害。现将某猪场一起仔猪白痢的诊治情况汇报如下。
1 发病情况
大田县石牌镇范加倍猪场存栏生猪362头,其中母猪32头、哺乳仔猪78头。仔猪出生后12天左右陆续出现不吃乳、排乳白色或灰白色腥臭粪便、仔猪日惭消瘦等症状。各窝仔猪发病轻重程度不同,但是几乎每窝仔猪都有病例发生。
2 临床症状
仔猪突然拉稀,开始排浆糊状粪便,继而变成水样,随后出现乳白色、灰白色或黄白色下痢,气味腥臭。患病仔猪体温和食欲无明显变化,个别体温上升到40~40.5℃,但是有腹泻症状后体温基本趋于正常。患病仔猪精神不振,怕冷,逐渐消瘦,拱背,毛皮粗糙无光,发育迟缓,病程3~7天不等,有的长达2~3周,甚至1~2个月。病程太长者仔猪虽然康复了,但是因生长发育不良而成为僵猪。
3 病理变化
病死猪的胃黏膜潮红肿胀,以幽门部最明显,上附黏液,胃内充有凝乳块,少数严重病例胃黏膜有出血点。肠黏膜潮红,肠内容物呈黄白色稀粥状,有酸臭味。有的肠管空虚或充满气体,肠壁菲薄而透明。严重病例黏膜有出血点及部分黏膜表面脱落,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肝和胆囊稍肿大。心冠状沟脂肪胶样浸润,心肌柔软。肾脏呈苍白色。病程久者可见肺炎病变。
4 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特点,即可作出初步诊断,进一步确诊需做实验室检查。经过兽医实验室涂片、染色、镜检、细菌分离培养和血清学实验,确诊为仔猪白痢病。
5 防治措施
采取西药抗菌消炎、止泻,配合中药解除湿热,以提高仔猪的免疫力,促使肠道内环境逐渐趋于正常。
(1)预防。对产前20天的母猪接种大肠杆菌K88、K99双价基因工程灭活苗,使仔猪通过母乳获得抗体保护。仔猪出生后第一天每只口服恩诺沙星0.5mL,7日龄再口服恩诺沙星1mL或肌注土霉素1~2mL。
(2)治疗。对初生3日龄仔猪每天肌注牲血素1mL和0.1%亚硒酸钠1mL;给仔猪肌肉注射恩诺沙星2.5mg/kg体重,每天1次,连用3天;也可口服痢菌净10~15mg/kg体重,每日2次,连用2~3天;给母猪肌肉注射硫酸庆大霉素1000~1500U/kg体重,每天2次,连用3天;也可口服硫酸庆大霉素每次5~10mg/kg体重,每日2次,连用2~3天;用四黄止痢颗粒以清热燥湿止痢,预防量100g拌料150kg,治疗量加倍使用,连用5~7天。同时喂服含葡萄糖和维生素C的电解质液补液。葡萄糖生理盐水的配方为1000mL水中加葡萄糖20g、氯化钠3.5g、氯化钾1.5g、碳酸氢钠2.5g。
6 小结与讨论
(1)加强饲养管理,做好仔猪防寒保暖工作。特别是冬末早春气温较,湿度大,猪舍空气流通较差,仔猪极易患病,一定要保证猪舍适宜的温度。通常初生仔猪的适宜温度为30~32℃,10~30日龄以23~28℃为宜。同时要加强对母猪的饲养管理,做好母猪舍及乳房的清洁卫生和消毒工作,创造适宜的饲养环境。
(2)仔猪白痢的发病和母猪有关,老龄、泌乳量少和乳汁质量差的母猪容易发病。母猪消化不良,体质减弱,乳汁过多、过少、过浓或过稀等,都会导致仔猪消化障碍,造成仔猪白痢的流行。母猪母性弱的、吃乳不足的仔猪和“垫窝”仔猪也较易发病。
(3)仔猪白痢虽然一年四季都会发病,但是寒冷的冬天和炎热的夏天比较容易发病,阴雨潮湿、圈舍泥泞和气候变化也会增加发病的机率。
(4)大肠杆菌容易产生耐药性,多种肠道抗生素可交替使用,有条件的地方要做药敏试验,筛选出敏感药物进行治疗。
(陈华吉 福建省大田县石牌畜牧兽医水产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