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暑7月,步入柘城县莲旺牧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莲旺牧业”)占地220亩的繁殖基地,别有一番清爽。8000余头肉牛在独特的下沉式倒梯形牛舍里踱步,耳标在阳光下闪烁——那是每头牛的“电子身份证”;运动场上,西门塔尔牛悠闲地甩尾啃食,空气中弥漫着青贮饲料的淡香,不见传统养殖场的刺鼻异味。这里,正谱写着一曲“生态养殖、产业兴旺、百姓共富”的乡村振兴牧歌。
生态筑基:从“臭烘烘”到“香喷喷”的蜕变
“五年不清粪,牛粪变金丸。”莲旺牧业总经理白洪涛的话道出了生态养殖的奥秘。堆积的牛粪呈深褐色,干燥疏松,散发着泥土的微腥。“这是微生物发酵的功劳。”负责人刘文明捻起一把粪料解释,基地采用的复合微生物发酵技术,能在密闭环境中自然分解牛粪,杀灭病菌、消除异味,转化为有机质超40%的优质肥料,“过去三天不清粪就蝇虫成团,如今两年不清理也无碍,每年还能‘产’出2000吨有机肥。”
这些“金疙瘩”正通过撒粪车,滋养着周边5万亩“粮改饲”农田。
远襄镇种植户王国防算得清楚:“用了莲旺牧业的有机肥,玉米亩产增200斤,青贮每吨多卖50元,10亩地一年多挣近万元!”这正是“秸秆喂牛—牛粪肥田—粮食养牛”生态闭环的生动体现:年消耗3.3万吨秸秆、4万吨青贮,既破解秸秆焚烧难题,又为土地送上“营养餐”。
生态优,牛更壮。这里的肉牛享受“五星级待遇”:营养师精准配比“营养餐”,自动饮水系统恒温供水,冬有地暖夏有喷淋,活动区科学分区。“以前靠经验,现在靠数据。”技术员白伟博展示着养殖管理系统,每头牛的采食、增重、健康状况一目了然,“科学喂养让牛提前2个月出栏,单头成本降3000元,成活率高出行业30%!”
科技赋能:从“土办法”到“智养殖”的跨越
在莲旺牧业育种车间,几头鲁西黄牛正接受体型测量,屏幕实时显示背膘厚度、肌肉密度。“这是与河南农大联合培育的三元杂交牛,出肉率高15%,肉质更细嫩。”白伟博向记者介绍。基地存栏1.67万头肉牛中,西门塔尔、夏洛莱等优质品种超80%,全程需经32道质量检测。
科技贯穿每个环节:自动上料系统凭耳标识牛精准投喂,两人即可管理1.2万头母牛“伙食”;铲车与粪污管道实现无接触清运,减少病菌传播;冬季温控饮水系统让牛日均增重0.3公斤,夏季则靠下沉式倒梯形牛舍自然降温——这项国家专利设计比传统牛舍低5℃,无需空调,牛群活动量增加20%。
“我们的牛舍不仅是养殖场,更是实验室。”白洪涛自豪地说。中国农大的“肉牛舒适环境研究”团队常年驻场,通过监测牛群行为数据优化养殖方案;河南农大的专家则定期指导品种改良,让每一代肉牛都比上一代更优。从凭经验喂料到靠数据养殖,科技已成为莲旺最硬的“底气”。
链动共富:从“单打独斗”到“全链兴旺”的进阶
“多亏莲旺牧业,我家3头牛一年赚了6万多元!”慈圣镇脱贫户张娣的话道出了乡亲们的心声。
莲旺创新的“公司+N”模式,通过“合作社+农户”“金融+农户”等方式,为养殖户提供牛犊、技术防疫和保底价回收,已带动8100多户农户增收,年户均超3000元。
产业链上的红利不止于此:年消耗4万吨青贮饲料,带动1.5万亩土地流转种植玉米,农户每亩年增收800元;年消化3.3万吨秸秆(约1.7万亩产量),既省去农民收打、晾晒等劳动力的付出,又杜绝焚烧污染,每亩额外增收240元。“以前秸秆要么烧要么烂,现在卖给莲旺,10亩地能多挣2400元!”远襄镇秸秆收购点的李博笑着说。
莲旺牧业更长远的布局正在展开:新疆喀什800亩新牧场已存栏5800头肉牛,未来将成为辐射西北的供应支点;有机肥生产基地扩产后年供应5000吨,覆盖周边5万亩果蔬基地,助力打造“绿色农产品”品牌;即将投产的屠宰加工项目,规划年产冷鲜牛肉5000吨,预计带动200多人就业,填补商丘“有大牧场无大屠宰厂”的空白。“以前卖牛犊,现在要卖冷鲜肉、牛肉酱,让柘城牛肉走得更远。”白洪涛指着规划图,眼中满是憧憬。
从粪污变废为宝到秸秆高效利用,从智慧养殖到全链延伸,莲旺牧业在柘城大地上,把“绿水青山”的生态账、“技高一筹”的科技账、“共同富裕”的民生账,精打细算成一本厚厚的“振兴账”。这曲源自豫东平原的绿色牧歌,正从“柘城样板”向着“行业标杆”的方向,奏响愈发激昂的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