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过应用布勒的智能化解决方案,我们双流工厂已经实现了从生产计划到产品产出全过程的自动化管理,不仅使得运营管理更高效,饲料质量也将更稳定。”负责此项智能化改造的通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生产专家鲁文胜介绍道。
具体而言,通威智能工厂共搭建了五个数字化模块(平台),涵盖生产协同及物料需求管控、生产过程管控、产品质量管控、设备管控、数据采集及对标,进而可实现自动排产排程、数据自动采集,以及基于质量指标的自调节和自优化等。
以中控环节为例,鲁文胜称,随着系统自动计算原料需求并生成任务,投料工将可自主完成投料,改变了以往由中控员手工计算并发布指令,避免了沟通不畅导致的缺料和错投。同时,降低了中控的工作量,中控员可以走出中控室,有更多的时间去管理生产现场和整个流程,兼起巡查员的职责。
与此同时,生产的实时数据可以配置给管理人员,甚至通过车间大屏共享给全体工厂员工,从而做到实时对标和透明考核。

转型趋势
对于实施智能化改造的初衷,鲁文胜指出,这首先是由于饲料行业招工难,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不愿意进入该行业,且培养出一个熟练员工需要一个长时间的过程。其次,过去依靠人工管控和记录各种数据,可靠性差,不利于对数据进行分析应用。此外,传统的生产管理更多的是凭经验、靠主观,厂长的个人能力可能就决定了工厂管理水平的一个上限。
为此,通威相应规划了三个实施路径:一是设备的自动化,用设备来代替部分人工;二是业务的数字化,所有业务关系均通过数据进行管理;三是操作的标准化,并借助智能化打通形成一个完整的业务体系。

而饲料生产过程中的很多数据靠传统方式是很难获取的,只有数字化的手段才能在更细的颗粒度上去找到相关的一些指标,进而才能去衡量操作是不是足够标准和规范,使生产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先行得到提升。
“有了可靠的数据后,我们再通过人工智能或者大数据分析帮助我们去做决策,这可以反过来指导生产,从而形成一个业务闭环。”杨湧称。
他还指出,“十四五”是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一个窗口期,饲料工业需要面对的不仅仅是降低碳排放、减少污染、降低能耗,也需要提升整体的能源使用效率,如错峰生产、优化成本。单位能耗将成为衡量工业发展效率的关键指标。“那么饲料企业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也将是双碳时代背景下的一项必要举措。”

合作共创
鲁文胜称,在应用布勒智能化解决方案之前,通威曾多方考察评估,最终选择了同布勒智能化团队来合作。“基于通威跟布勒这么多年的设备合作,我们对布勒团队的技术和实力有着较多的了解和充分的信任。”
杨湧亦指出,在数字化转型之路上,确实各家企业的起点不太一样,但转型已是行业的共识。像通威这样的行业龙头的优势是有着清晰的整体战略和顶层设计,同时具有比较完善的IT系统和专业的执行团队。面对这种数字化水平较高的客户,布勒致力于协助其打通不同系统之间的信息孤岛,如将WinCos的生产数据同通威的ERP管理系统相连,从而可实时查看订单与生产计划的完成率。

另一方面,很多企业的经验和知识都存在于老专家、资深工程师的脑海中,布勒数字化系统则可以协助企业将将隐性知识显性化,将显性知识数据化、结构化,以及对无法结构化的知识使用AI及机器学习等能力沉淀为知识图谱,从而将知识转化为工具与应用,形成真实的知识资产。
“如此一来,你只要告诉我你需要什么样的饲料产品,我们就可以直接把SOP推送给操作员,这样整体的运营效率都将得到提高,前面所说的招工和人才培养难的问题也将迎刃而解。”杨湧称。

“这一点跟通威合作下来,我们感受最深的就是布勒提倡创新,通威也是事事争先,大家理念上是高度契合的,所以我们能够一起来把这个事情做好。”
鲁文胜亦提到,在前期经过充分的方案论证后,通威和布勒最终形成了一个智能化解决方案并在双流工厂实施,半年多的试运行下来,“可以说是达到了我们当初设计的目标。”
未来图景
尽管在传统认知上布勒是一家全球领先的加工设备提供商,杨湧称布勒的数字服务产品也已实现了体系化和一站式。
除了其“智胜”物联网平台,布勒的WinCos系统可通过拉动式生产提升生产力与效率;ProPlant系统能帮助客户以预测性维护的能力下发设备维保任务;MyBühler平台则可使客户在线上完成设备备件的采购。

据了解,除了在饲料加工上的应用,布勒亦可为谷物食品、消费食品、压铸等加工行业提供完善的数字化解决方案。该公司在海南就协助打造了一个面粉行业的智能工厂。
对于智能化的推进,杨湧认为可分为四个阶段。1.0阶段是帮助客户实现自动化生产,解决效率的问题;2.0阶段为利用“智胜”物联网平台,通过数据采集、分析,帮助客户提供辅助的生产决策,实现管理的标准化。这两个阶段都已经实现。

“未来4.0阶段,我们希望能为客户打造更智慧的工厂大脑,实现少人工厂甚至无人工厂。”杨湧表示,“道阻且长,行则将至。相信通过全行业的共同努力,我们将可实现更多智能化工厂的一键启动和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