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无疑是养猪业历经风雨的一年,从上半年猪价的断崖式下跌,到下半年的非洲猪瘟爆发,以及紧随其后的调运受限,加之持续的环保清退,使得全国养猪形式面临改变与挑战。

无论是做净化还是防非洲猪瘟,生物安全是共性
中山白石猪场副总经理杨玉坚分享了猪场防控疾病、分胎次饲养的经验以及对非洲猪瘟防控的见解。
杨玉坚认为猪群健康为猪场带来的收益是巨大的,同时也会使得猪场员工士气高涨,形成良性循环。猪群感染疾病将推迟整体出栏时间,如:感染伪狂犬推迟7天,疥螨9天,喘气病12天,而呼吸道混合感染将推迟出栏10天。某猪场暴发伪狂犬病,当年损失接近200元/头猪,次年稳定后猪场依然呈伪狂犬阳性,相较于阴性场每头猪多使用饲料成本52元,以上均不包括成活率的降低。而猪场蓝耳病阴性后代与阳性相比较,同一窝猪在生长保育阶段10周龄左右可相差12斤。

在当前形势下,猪场最关心的是非洲猪瘟如何防范。杨玉坚认为对猪场本身来说,只能从传播途径上来防控。“不要指望疫苗,这是一场攻坚战、消耗战、疲劳战、耐力战,就看谁能站到最后。”


瑞普生物技术专家李刚博士从哲学因果的角度分析了猪场疫病的发生的原因与防控方法。他表示,当前国内疾病现状可总结为:圆环整体稳定高位徘徊,高蓝间断活跃变异不止,猪瘟从未间断任重道远,伪狂临床稳定感染率不减,腹泻常态化多与圆蓝混感有关。
李刚认为猪群疫病丝丝相连,有先后因果。而且大多数疾病的背后都带有蓝耳和圆环的影子。
影响呼吸道疾病的因素首先是环境+毒素蓄积,然后是病毒性疾病如伪狂犬、蓝耳、圆环感染,反过来蓝耳和圆环又使得猪群出现排毒障碍和清除障碍,导致毒素蓄积。因此控制呼吸道疾病关键在控制环境和毒素,做好排毒以及对蓝耳圆环实行长期综合防控。最后是继发的细菌性疾病,适当药物干预即可。
繁殖障碍则是毒素和母猪气虚所造成,病毒性因素有伪狂犬、蓝耳、圆环感染。

据瑞普众联监测数据显示,当前与圆环病毒混感引起的腹泻比例最大。究其原因是因为对圆环免疫不均衡使得母猪健康状况不均,从而加剧圆蓝活跃,进一步引起种猪猪瘟带毒,最后圆环和猪瘟共同参与恶性腹泻,导致腹泻苗表现不出效果。
当然不变的是腹泻病原的免疫机理,即仔猪腹泻通过黏膜免疫产生sIgA抗体来防控。因为活病毒可以刺激黏膜产生sIgA,所以李刚推荐猪场无论免疫组合是怎样的,最后一针产前2-3周一定要用活疫苗。
他建议猪场采用普免+跟胎的免疫方式,且需要对后备母猪实行驯化,对发病小猪采取口服+注射,可在3天内见粪便变粘稠,最终死亡率不会超过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