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疫苗评价原则:安全是第一位,有效是关键,质量可控是保证

要科学使用疫苗,首先要对疫苗进行科学评价。刘秀梵表示,疫苗评价的原则是安全第一,有效是关键,质量可控是保证。
对活疫苗安全性评价,要对不同品种和年龄靶动物的残余毒力、靶动物清除疫苗病毒的时间进行评估,对以疫苗病毒的返强试验和上市后的现场监测。而对于灭活疫苗,则要评价不同品种和年龄靶动物的副反应,包括临床表现和生产性能。
对疫苗效力评价,主要关注以下3个方面:
1. 保护免疫动物不发生死亡或降低其死亡率;
2. 保护免疫动物不发生临床疾病或降低其发病率。
3. 保护免疫动物遭遇强毒感染时降低病原体在体内的复制(病原体载量)和排出。
那么,疫苗能否提供消除强毒感染的免疫力?刘秀梵表示,绝大部分疫苗都不能提供消除性免疫,如CSF、ND、HPAI、FMD、PRRS等疫苗,当然,其中天花(痘苗)、牛瘟等少数疫苗是特例,可产生消除性免疫。
另外,除了考量临床保护效力外,还应增加疫苗免疫对强毒攻击后的消除能力评估。虽然现在还不能提供产生消除性免疫力的新疫苗,但是现在可以提供免疫动物消除强毒感染能力比常规苗高10-100倍的疫苗。因为常规疫苗毒与流行毒之间存在越来越大的基因和蛋白序列差异,以及其带来的抗原性差异,使免疫动物感染流行毒后具有较高的带毒率和较高的病毒载量。
免疫程序优化·科学减负:每只鸡防疫成本可降至2.9元
刘秀梵指出,目前我国养禽业使用疫苗存在“三多一大”的现象:
1. 使用的病种多,有十几种;
2. 同一种疾病使用的疫苗毒株多;
3. 同一种疾病在一个生产周期使用疫苗的次数多;
4. 大剂量使用活疫苗、灭活疫苗。
这折射出了我国养禽业界对疫苗的作用和科学的疫病防控策略存在认识误区,忽视生物安全在消灭传染源和切断传播途径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过分依赖疫苗乃至滥用疫苗。

一个生产周期接种疫苗的总次数多、剂量大不仅给经营者造成沉重的负担、增加成本,对家禽也是沉重的负担。因此,科学减负就是要在保证不发生疫病的情况下,把疫苗免疫的次数、剂量降下来。因此,在蛋鸡产业技术体系十一五规划中提出免疫程序优化——科学减负的理念。

以北京华都峪口禽业有限责任公司为例,峪口禽业副总裁刘长清介绍,峪口禽业采取对不流行的疾病不免疫,能采用生物安全控制的疾病不采取免疫;对不流行毒株不免疫,用流行株替代原毒株;对于免疫次数,用联苗替代单苗,针对日龄、季节等因素使用高科技、高质量的疫苗;使用高浓缩疫苗;选择好的工艺生产的疫苗,减少应激。据此实现两个不免疫,即21日龄前不免疫、产蛋期不免疫。
通过科学减负,峪口禽业的免疫次数从35次减少到11次,减少24次;每只鸡总防疫成本从2012年的7.63元降低到2017年1-10月份的2.902元,降低了4.728元,降低了62%;此外,只鸡合格单产鸡蛋提高了5.2枚。
据悉,本次兽用生物制品创新评价技术高峰论坛在第九届中国(泰州)国际医药博览会上同期举行。16日上午,国际医博览会在中国泰州隆重开幕,包括阿达·尤纳斯、托马斯·苏德霍夫两大诺奖得主、包括中国工程院刘秀梵、金宁一等在内的16位院士坐镇博览会开幕式。包括来自加拿大、德国、英国、法国等30个国家和地区的展团在现场设展,现场参展企业高达1000多家。
本届医药博览会以“立足健康中国 建设医药名城”为主题,展出企业包括人药领域和兽药领域两大板块,包括中崇信诺生物科技泰州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崇信诺”)、华威特生物制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威特”)、勃林格殷格翰、扬子江药业、太极集团等知名企业均纷纷在本届医药博览会上亮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