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地理》杂志作者Tracie McMillan:
在中国最大的奶牛场——安徽省现代牧业蚌埠牧场,我走过整个牛舍和牛奶加工厂,差不多花了5分钟。牛舍中很凉爽,还有一股甜味,整个环境竟没有令人不快。黑白花的荷斯坦奶牛很安静,它们沿着水泥通道把头伸出栅栏吃食,饶有兴趣的看着我,我穿着无菌工作服、套鞋、阀帽和口罩,像是一个穿白衣的闯入者。这家牧场占地近600英亩(约3640亩),建有8个巨大的牛舍,每个牛舍能容纳2880头泌乳牛。还有一些牛舍住着牛犊和怀孕的母牛,整个牧场的牛群数量达到4万头,跨入世界最大牧场的行列。传统养殖业是以家庭为基础的,但2008年后,中国推动了奶业工业化。2008年时,200头以上奶牛的牧场仅有不到六分之一,而到了2013年,这个比例超过了三分之一。



生态循环农业,让变废为宝成为现实
《国家地理》杂志作者Tracie McMillan:
2010年中国政府的一次污染普查发现,农业是水体的最大污染者,甚至比制造业还要大。政府已经意识到了危险,要求企业以可持续的方式处理动物粪便。坐落于蚌埠的现代牧业牧场建造了一个处理系统,把粪便转化成沼气,沼气发电足以满足这个牧场所需能源的三分之一,并利用副产品给周围的农田施肥。现代牧业的工作人员带着我在牧场参观了一圈“从农田到牛舍、从挤奶厅到装瓶车间,几乎没有废物,这一切都是‘一个全国的典范’”。

能源系统主要用于保障牧场的发电、供暖,沼气可供发电机组和沼气锅炉使用;而“牛-沼-草”循环经济模式,则是将沼肥通过管道输送至牧场周边种植地,进行还田施肥,持续改善土壤质量的同时,也提升牧草及青贮玉米等奶牛饲草料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