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至24日,包括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人民网、新浪网、南方都市报以及东方今报在内的20多家主流媒体的记者,深入双汇,亲眼目睹了企业现代化生产线和食品安全控制措施。面对媒体记者,双汇集团董事长万隆毫不讳言几个月前的阵痛。双汇在“3·15”食品安全雷区,重重摔了一跤。
记者见证双汇生产过程
7月23日上午,在漯河双汇集团最大的屠宰厂生产车间,包括东方今报记者在内的、来自全国20多家知名媒体的50多位记者,在工作人员的指引下,隔着生产车间的玻璃,依次参观了生猪从入厂检测到成品出厂的整个生产流程。
据该车间的一位负责人介绍,以前也有不少人前来参观,但自从瘦肉精事件发生后,前来参观的人数骤然增加了。“双汇集团生产车间全部依国际认证标准设计,围绕车间设计搭建参观走廊,参观走廊与生产车间严格分离,既保障了生产的安全进行又对外开放了生产现场。”来自三湘都市报的记者柏益辉这样评价。
搜狐网外联编辑付吉珊表示,自己是带着疑问走进双汇,带着信任离开双汇的。
她认为,两天来,自己深刻感受了双汇的企业文化、企业管理、企业形象和企业对社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我看到的一切都让我很踏实。我将把这些我看到的,带回我所在的地区,告诉我的朋友、领导和同事,让他们共同分享我对双汇企业的认识”。
●为了产品安全再多的钱也要花
7月23日下午,双汇集团在公司总部召开了新闻专题会,双汇集团董事长万隆全面回顾了“瘦肉精”事件发生以来双汇集团所采取的整改措施。
从今年的3月15日到5月15日,是双汇集团历史上最艰难的时期,也是包括万隆在内的双汇高层面临重大考验的时期。“这期间,我和我的团队以及双汇集团面对着数不清的质疑、批评、责难甚至谩骂,全体员工一下子清醒了很多、成熟了很多。当然,我也是。”说到此处,万隆良久无语。
那么,万隆是如何做到浴火重生、凤凰涅槃的?
第一,对相关责任人和负有领导责任的管理层干部进行了严肃处理。
第二,进一步完善质量防控体系,增加3个亿的成本对生猪采购环节实行头头检验。
第三,实行开放式、透明化办厂,邀请媒体、消费者、网友到工厂参观,邀请检察院干部到企业进行食品安全法规讲座。
第四,对全国各地工厂干部职工进行大规模的培训和轮训。
万隆说:“瘦肉精事件后,我们的头头检验系统随即上线,尽管双汇每年为此要付出3亿元,但为了产品安全,这钱必须花。”
屠宰场+养殖+饲料配套挺进上游
目前,双汇拥有资产100多亿元,从养殖业、饲料业、屠宰业、肉类加工业,到化工、包装、商业和物流业,实现了全产业链经营。正在逐步地向完善的、配套的产业链发展。特别是“3·15”事件后,双汇更为重视上游的推进。
记者了解到,今后双汇的上游领域将会配套进行,原则是屠宰业做到哪里,养殖业就跟到哪里。比如,200万头的屠宰厂,配备50万头的养殖厂,再配一个20万头规模的饲料厂,做肉类联合加工。
目前双汇一年大约有1300万头屠宰量,自产生猪约30万头,虽然在肉制品企业中养殖规模最大,但是比例仍然很低。
“养殖业投入很大,我们是跟日本企业合资进行的。双汇比较专业的是屠宰和肉类加工基地,养殖业正和日本企业合资做,这个我们正在加快发展,但我觉得没有10年以上的时间,养殖业和屠宰也不会完成(配套)。”
在猪产业链中,养殖业是高风险、高投入、低收益的环节。据万隆估算,按照标规模准化工厂建设,1万头猪投入基本上在800万到1000万元。
万隆表示,中国需要大力调整结构,发展规模化的养殖业,发展大中型的肉类联合加工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