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食品行业巨变——生态可持续、食品安全风险、农场动物福利、素食主义、“人造肉”热等挑战层层袭来,中国家禽企业如何突围?全产业链模式可持续发展需要哪些支撑?鸡肉消费不给力究竟哪里出了问题?谁是肉鸡产品终端消费的主体?企业家如何根据外在因素变化并结合各种生产要素实现最佳的企业规模?是选择自主投资、股权合作还是并购重组,或是转向其他产业?
顾云飞:江苏京海禽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1984年9月,江苏省畜牧兽医学校牧医专业中专学习;1987年7月,海门县京海鸡场、江边鸡场技术员;1990年6月,海门县包场鸡场副场长、场长(其中:1988年9月至1991年7月,南京农业大学畜牧系畜牧专业大专函授学习);1993年4月,海门县(市)京海肉鸡集团公司副总经理、祖代鸡场场长;1996年6月,海门市京海肉鸡集团公司总经理;1997年7月,兼任中美合资江苏爱拔益加家禽育种有限公司总经理;2007年3月至今,江苏京海禽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顾云飞:环保问题涉及点多面广。首先需要强调的是,这几年来,每当进入冬季后会有雾霾天气出现,特别是北方一些地区。 这样的天气会对肉鸡健康造成负面影响,同时会加大养鸡场的成本投入,降低养殖经济效益。
从长远角度来看,环保对企业是有利的;从目前来看,短期效果不是很明显。因为大的养殖场、企业有环保意识,但这牵涉到多方经济利益,也涉及社会责任的问题。因此,不能一概而论,不能“一刀切”。凡事不可能一步到位,拧螺丝需要一圈一圈拧,环境治理也是如此。
从目前的一些表象来看,肉鸡养殖企业发展情况是普遍比较慢,屠宰场的积极性也不高。这与目前许多地方推行的限养、禁养等环保措施带来的影响也不无关系。特别是一些地区推行“一刀切”措施,对包括养鸡、养猪产业在内的诸多行业影响均比较大。
比如在海门,今年以来,拆迁、关闭的企业大约有90家。这种“一刀切”的环保措施也带来了相关产品价位的提升,如畜禽饲料用化工产品——蛋氨酸、赖氨酸等添加剂的价格一路上涨;与此同时,一些屠宰场也因此被迫停产。可以预见的是,这种连带影响将使得上游养殖企业压缩父母代肉鸡数量,进而影响祖代鸡的数量,进而造成下游产品的价格出现波动。